从实施情况看,预期效果逐步显现。10月份,银行对客户的外汇市场交易中,即期交易占比为76.7%,环比回落0.8个百分点,较前三季度平均水平回落3.1个百分点(见图5)。这显示随着汇率弹性增加,市场主动管理汇率风险的动力进一步增强。
同期,远期交易占比13.5%,环比上升3.1个百分点,较前三季度回升5.0个百分点;期权交易占比5.3%,环比回落1.2个百分点,较前三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见图5)。这表明将外汇风险准备金比率降至零以后,外汇期权项下减半缴纳外汇风险准备金的优势消失,市场主体更多倾向于使用远期结售汇工具对冲汇率风险。上次将外汇准备金降至零的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间也发生过类似的变化,表明此种逆周期调节的宏观审慎工具,确可通过影响交易成本进而影响市场避险行为。
10月份,银行代客远期签约额同比增长79.9%,远期购汇签约额增长2.49倍;由于远期购汇增速远高于远期结汇,远期结售汇签约净结汇额仅同比增加2.3%,且环比下降3.4%。同时,以远期结售汇签约额与进出口额之比衡量的远期结售汇对冲比率显示,当月,远期结汇对冲比率为12.0%,远期购汇对冲比率为9.7%,分别同比上升了4.6和6.8个百分点,环比上升了0.6和1.9个百分点(见图6)。这显示在外汇衍生品市场上同样总体呈现“低买高卖”的特征。
汇率走强不改跨境资本净流出态势
10月份,银行代客即远期结售汇(含期权)顺差188亿美元,环比增加了50亿美元;银行代客涉外外币收付款顺差366亿美元,环比增加了154亿美元;二者负缺口178亿美元,环比增加了104亿美元(见图7)。这是连续第五个月缺口为负,再次显示跨境资本流入还是流出与升贬值无必然关系。
其实,稍加留意就可以找到升值环境下跨境资本净流出的蛛丝马迹。如10月份,陆股通项下(北上)累计净买入0.23亿元,港股通项下(南下)累计净买入615亿元;二者轧差后,股票通项下累计净流出资金614亿元人民币(见图8)。
再如,当月,境外净增持人民币债券合计544亿元人民币(约合81亿美元),境内银行境外贷款及有价证券投资余额新增266亿美元;二者轧差后,为净流出185亿美元,上月为净流入174亿美元(见图9)。同期,银行境内外汇存款增加、贷款减少,境内外汇存贷差净增299亿美元,变成了银行部门的对外资产运用增多。这不是政策性业务,而是“低买高卖”逻辑下的正常市场行为。
境内虽出现单边预期但并不强烈
前三季度,1年期无本金交割的外汇远期交易(NDF)隐含的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偏贬值方向,进入10月份以后转为偏升值方向。但10月份全月,升值预期超过1%的交易日仅有5个,并有4个交易日为贬值预期,当月平均升值预期为0.36%,与前三季度平均贬值预期为0.35%的水平大体相当。这表明市场预期保持了基本稳定,无论升贬值预期都不太强烈(见图10)。这应是近期部分境内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行将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的重要背景。此举有助于市场在汇率形成中发挥更大作用,显示有关方面对汇率波动的容忍度提高,而不代表其对某个汇率具体水平的看法。
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却未形成较强的单边升值预期,主要是因为汇率弹性增加,及时释放了升值的压力,避免了预期的积累。前述5个升值预期在1%以上的交易日,有4个发生在内地“双节”长假期间。这是一次典型的自然实验。长假期间,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飙升,但因为内地闭市没有交易,开始形成较强的单边预期。10月9日内地复市后即出现补涨行情,且当日成为第五个升值预期超1%的交易日。之后,两地外汇市场正常运行,人民币汇率有涨有跌,汇率预期逐渐趋于平稳。11月份,截至27日,虽然总体仍是升值预期,但仅有一个交易日升值预期超过1%,并有5个交易日为贬值预期,日均升值预期为0.20%,低于上月的日均水平(见图10)。
(作者系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