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中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3年中国经济政策确定了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上一期,我们讨论了动态资产配置的原因和重要性,并指出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是触发资产配置调整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为广大投资者展望2013年“宽财政、稳货币”的政策取向及其给予投资者配置资产的启示。
首先,我们来看“宽财政”。一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于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过去10年中基建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是目前仍然处在20%左右的较高水平,而基建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则远远超过数字的表述。我们的研究表明,和传统经济学关于政府投资替代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不同,在中国,政府投资具有显著的“吸入效应”,即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非但不会排挤民间投资,相反其示范效应还可以拉动民间资本的投入。此外,从资金来源角度看,中国政府具有实施“宽财政”的本钱。尽管最终数据尚未公布,但市场估计2012年中国财政收入定会超过10万亿元,而同期财政预算赤字规模仅为8000亿元,约占GDP的1.5%,赤字的规模和比例都表明政府在财政上有较大的运作空间。另一方面,2013年的“宽财政”将不仅体现在政府投资的扩大上,而且更会显示在结构性减税上。2012年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范围已经扩大到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等在内的11个省市,2013年还会继续扩大试点区域,并将选择某些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试点。“营改增”的推进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实际税负,激发企业活力,创造市朝的竞争环境。从这一角度来看,在“宽财政”的实施方式中,结构性减税比单纯扩大政府投资,意义更为深远。
其次,我们来分析“稳货币”。中国在经历了货币供给的长期高速增长之后,2012年货币供应量增速开始放缓, 1月至11月,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速平均为4.65%,远低于过去10年平均为17.2%的水平。就货币政策的调控工具使用而言,尽管2012年前7个月央行进行了两次降息和两次降准,但都是在经济出现明显下滑迹象的大背景下推出的,而从三季度开始,央行基本上采用公开市场操作这种更为灵活的方式调控货币供给。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2012年1月至11月,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现的货币投放(或回笼)的月平均规模为2234亿元,明显高于2002-2011年的1551亿元月平均水平,央行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的变化可见一斑。2013年“稳财政”的“稳”字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货币供应量增速的控制上;二是在货币政策实施的方式上将从传统的降息、降准转到更为灵活的公开市场操作,以便更为精确地调节基歹币的供应量。
基于对“宽财政、稳货币”的解读,我们认为,2013年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看,股市回报的吸引力将超过2012年。第一,扩张性财政政策所采取的投资拉动效应将继续成为保障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营改增”也将有助于企业增加盈利;而货币政策尽管以“稳”为主,但只要通胀水平处在可控区间,扩张性财政政策下的货币供给很难真正保持在低水平。此外,经济形势是不断变化的,一旦稳增长遇到挑战,“稳货币”未尝不会变为“宽货币”。第二,2012年末股票市场在经历长期低迷后出现了反弹,12月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金额达到1494亿元,远高于下半年7月至11月日均1024亿元的水平。市场气氛的回暖将有助于投资者重新树立信心,缓解长期震荡市撤境下累积的疑虑情绪。第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及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美丽中国”的概念,都将从2013年开始发力,相关的建筑、交通运输、环保等行业将迎来再次成长的机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2013年伊始,投资者可以适当调高偏股型基金的配置比例。资产配置是优化各大类资产风险收益结构的一个科学过程,具体的配置比例,投资者可以持续关注本专栏的研究报告。(基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