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投行来说,2018年注定不平凡。独角兽即将登陆A股市场,外资争相控股合资券商,首个CDR项目呼之欲出……国盛证券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保荐代表人卫成业日前表示,金融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行业巨变接连发生的当下,投行既要保持敏锐的触觉不断探索未来的发展路径,又要能沉下心来自我磨砺,不断提升实力。
项目储备另辟蹊径
自去年年底开始,中小企业项目IPO申请的成功率不高,年初不少中小型项目中止或退出审核,而药明康德、工业富联等独角兽的成功上市更是让业内对大型项目的追逐热情再攀高峰。
卫成业表示,当前投行业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境况:受追捧的IPO大项目不多,规模难达门槛的中小项目过会率低;定增新规出台后发行市场化,以前的价差不复存在,部分定增项目发行失败;新三板的发展遭遇瓶颈,拟挂牌企业数量大幅减少。
“当前对大型项目的偏好,或与IPO堰塞湖有关。”卫成业表示,随着IPO和退市常态化继续推进,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项目,未来应该可以分得一席之地。“现在大家可能会担心小企业太难做,但如果在别人都追逐大项目时,积累大量中小型项目储备,反而有可能会帮助券商突围。”券商可以考虑以某个地理区域或行业产业为核心进行深耕,对大客户集中公司资源提供服务,在优势区域慢慢进行优势积累,然后以点带面、实现优势扩散。
卫成业认为,当前,国内券商,特别是中小型券商若想成功突围,仍要从增强自身实力出发。他说:“对中小券商来说,项目数量不多、业务模式灵活,更应该按照监管机关的要求实现风险控制前移,前后台各司其职、协同作战,提高投行业务的专业性和成功率。”
行业研究成效可期
一直以来,关于本土投行与外资投行差异的讨论从未停息。在卫成业看来,当前投行的工作内容与会计师和律师存在大量重合,这样的投行所处的发展阶段远未成熟。他认为,随着今后股票发行近一步市场化,IPO供给量极大增加,如何帮助企业得到投资者更加广泛的认可,将是投行更为重要的存在价值。
要想更好实现这一目标,行业研究必不可少。中信证券、广发证券、海通证券等头部投行的行业组模式成效卓著,越来越多的投行意识到,按照行业搭建人脉关系,比按其他标准更加有效。卫成业表示,行业组制可保证投行对不同行业企业上下游尽调过程中的问题等问题足够熟悉,从而为项目设计更加专业的服务方案。
卫成业认为,在当前普遍23倍市盈率的发行背景下,选择对行业了解程度不同的保荐团队对于新股最终发行价格影响并不明显,发行人大多不太了解保荐机构对行业熟悉会创造什么价值,因此更多关注其能否解决企业在审核中遇到的难题,而非看中保荐机构对行业框架逻辑的理解。随着发行市场化程度加强,未来一旦有对项目的核心价值挖掘不成功导致发行失败的案例出现,将倒逼投行加强各方面的力量。
国盛证券投行部目前正在借助研究所力量增进对行业的了解,并希望在时机成熟时,从行业角度搭建起投行架构。卫成业表示:“过去十年不代表投行的未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介机构协调会上除讨论法律财务问题之外,也讨论更多的行业问题,届时投行才会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