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火过蔡徐坤大热的基金还能买吗?_基金投资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分析 >> 文章正文

张坤火过蔡徐坤大热的基金还能买吗?

加入日期:2021-1-29 21:32:37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1-1-29 21:32:37讯:

要说当下什么最疯狂?非基金莫属。

基金一词频频登上热搜榜单,国内公募基金规模超过20万亿元,“全民炒基”都登上媒体头版。

“爆款基”不断, “日光基”频现,1月11日单日首募规模就超过1400亿元。1月18日,募集规模上限为150亿元的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基金,结果发售首日的认购规模接近2400亿元,配售率6%,什么概念?虽然买到也不一定能赚钱,但不是你想买就一定能买得到,得摇号中签。

历史上首位千亿规模的基金经理出现,不少基金经理 “火出了圈”,流量明星该有的“排面”,海报、表情包、数据打榜、slogan……基金经理也一样不少,例如:

全世界最好的坤坤,不是蔡徐坤,不是谢广坤,而是张坤。

全世界最好的春春,不是李宇春,不是陈小春,而是刘彦春。

全世界最好的兰兰,不是卫兰,不是阿兰,而是葛兰。

为什么最近投资者对基金的热情如此之高呢?

在于基金的赚钱效应。数据显示,2020年股票型基金与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均超过25%,有84只主动权益类基金收益率超100%,这是继2007年以后业绩翻番基金数量较多的一年。

众所周知,基金是一种投资,投资是为了资产升值,在基金的赚钱效应下,投资者蜂拥而至,这就是所有投资中典型的 “正向反馈效应”,简单说就是越赚钱越买,试想,过去多年的房产投资就是如此。

基金的逻辑如下:

基金上涨体现赚钱效应→吸引投资者资金申购→基金规模扩大→管理人持续增持自己的重仓股→股价进一步上涨→带来基金上涨体现赚钱效应

完美的正循环。

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越来越多的散户发现自己根本跑不过基金,即使在牛市行情下,也是赚了指数赔了钱。于是,在基金赚钱效应持续扩散下,股民纷纷路转粉变身基民,进一步强化了上述正循环。

但是,投资市场向来有格言:行情在绝望中诞生,在犹豫中上涨,在疯狂中死亡;在别人疯狂时冷静,在别人冷静时疯狂。

那么,面对当下已经疯狂的基金局面,到底还能不能买呢?

首先,基金也是一种投资,投资就有回报,也一定有风险。

基金(偏股型)只不过买入的是一篮子股票而已,相对于单只股票,降低了集中持股风险,因此,基金的收益取决于股市表现,熊市来临时,多数基金也会赔钱。

而股市的观点千千万,未来谁也不敢做出肯定性的判断。

影响股市因素众多,比如资金面、估值等等,不过,股市表现与GDP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上市公司又是其中的精英群体,能够跑赢GDP的增长。因此,从长期来看,假如你看好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那买入基金不失为一个选择。

而虽然基金经理不是万能的,但相对于散户,基金经理要专业的多,因此,从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这个角度来看,假如你能承受基金的风险,做一个股民倒是不如作为一个基民。

其次,基金是真正的疯狂阶段吗?

炒股的朋友都知道,2007年、2015年牛市的时候,那真是全民炒股,无脑买入,甚至不知道股票为何物的都敢于参与,而对比一下,现如今所谓的基金疯狂还差的很远。

另外,相比于全球其它成熟市场,A股散户占比还很高,机构化趋势远未完成,基金大时代来临,现在或许只是处于预热阶段。例如,美国市场方面,1945年至2019年,美国个人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从接近100%降至38.4%。而A股方面,2004至2020年三季度末,个人投资者的持股市值占比从80.45%下降至62.6%。

从媒体宣传来看,张坤何许人也?相信多数人还真不知道,也说明基金并没有过热疯狂。

最后,基金“饭圈化”其实是正常现象。

数据显示,新增“基民”中,90后占据了一半以上。90后是在互联网伴随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爱豆文化、为明星打call习以为常,而且,普遍教育水平较高,理财会更加理性。

总之,基金看似疯狂只是表象,也并没有真正过热,不必过问担心“大热必死”。但是否值得现在入场,得根据自己的投资回报预期、投资回报时间、风险承受能力等作出综合的判断。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