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1-1-8 23:23:48讯:
(原标题:红塔证券李奇霖:机构的牛市)
今年以来,市场很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资金抱团在少数板块和少数标的,当前的环境像极了2017年,当时也是上证50一骑绝尘,而绝大多数标的并没有感受到牛市。
总体来看,少数板块和少数标的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抗通胀的,比如说白酒,茅台的股价已经突破了2000,比如说一些消费品,海天味业、金龙鱼、农夫山泉等等,再比如说上游化工、有色、纸浆等资源品,像华友钴业、天齐锂业、紫金矿业等等。
另一类是和高端制造业相关的,一个是定价全球疫情海外产能受限下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机遇,比如三一重工、格力美的、比亚迪;另一个是定价低碳经济转型下新能源和光伏的重要历史机遇,比如宁德时代、隆基股份等等。
但绝大多数个股的表现,并不理想,这点从指数上也能看出来,年初至今,上证指数涨了2.92%,上证50涨了4.58%,沪深300涨了5.8%,而中证1000还跌了0.45%,最近60个交易日已经跌了5.32%。
也就是说,对很多散户来说,买个股可能没赚到钱,但买基金(只要买到正确的主题)就能赚到钱,而且趋势是会互相强化的,越是发现买基金能赚到钱,就越会吸引更多的散户去买基金,进而继续推动少数标的上涨。
少数标的上涨究竟有没有道理呢?其实是一定有道理的,也有逻辑可寻。
先来看抗通胀主题。
通胀是一个货币现象,货币供给迅速扩张是为了对冲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美国的M1同比到了50%以上,M2同比在25%左右,中国的社融同比也有13.6%。货币扩容但实体还没恢复,必然会导致货币流动性溢出到金融市场等非实体领域。
外溢的流动性在全球疫情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一定会追逐具有确定性的、具有基本面支撑的安全类标的。比如今年一季度线上办公需求扩张带动的科技股狂欢,比如供给弹性不那么强的农产品像玉米、大葱等,再比如三季度以来中国主动补库存周期、供给收缩(环保限产)叠加弱美元共同驱动的有色、煤炭、铁矿等上游资源品。
在货币供给过剩的今天,只有具有稀缺性的商品才有定价能力,才能对抗通胀,比如白酒像茅台、五粮液,有明显的品牌壁垒,具有稀缺性;再比如一线城市的学区房,因为供给刚性,所以具有稀缺性。这些都是近期价格上涨较快并且成交量在逐步放大的标的。
另外一个主题就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历史性机遇了。
美国财政货币化举措为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叠加其他国家暂时没有生产能力,国内制造业企业已经存在产能不足的问题。由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时长不明确,再加上供给侧改革的约束,企业新增产能投资的动力有限,但通过技改,提高设备的生产率,满足源源不断的订单需求的动力很强。
海外生产能力没有恢复,过去国内部分制造厂商对发达国家的高端设备进口依赖度较高,但在发达国家制造业产能受到疫情影响无法全面开工的时候,只能倒逼国内加快自主研发,加快实现进口替代,进而应对海外的订单需求。
国内进口替代也确实处于加速的状态,技术进步让技术代差快速弥合,而且国内厂商性价比高一些,一般便宜10%以上,更重要的是,国内厂商有服务响应迅速的优势(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不少设备公司甚至都做到了24小时驻扎,售后也快,有的可以当天换机。微观来看,长期进口的挖掘机行业近年来已经开始实现顺差,激光国产化率也到了70%以上(去年是50%)。
所以,中国的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处在空前的战略机遇期。既有外围市场的订单需求,又有国内产能饱和,还有信贷的结构性政策支持,完全可以通过设备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可以趁着海外产能没有恢复前加快实现进口替代,降低对发达国家高端设备进口的依赖。
市场把主要的资金都集中在了抗通胀、高端制造业两大主题也不无道理,但是,为什么大多数股票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呢?
主要是上游的价格上涨会对下游产生挤出效应,本轮经济复苏并不是普惠性质的。CPI的低迷固然反映出CPI统计口径本身的问题,比如基数受猪肉的影响大,更重要的是,CPI也反映出上游价格上涨没有很明显的向零售价格传导,比如工业品涨价,但是PPI的生活资料涨得不多,比如像小麦期货涨了40%多,但官方统计的面粉价格几乎没有涨。
消费似乎没有完全恢复,前几天坐京沪高铁,也发现车比较空,服务消费可能只有去年同期的80%。对很多小企业来说,汇率、人力、运费、上游价格上涨对其盈利空间也会有明显挤压。在下游需求不够大的时候,真正能活下去的只是拥有品牌溢价和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他们可以把上游价格上涨转移到下游去。
刚公布的12月PMI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12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1.9,和前值相比下降0.2个百分点,整体降幅可以用季节性规律解释,但很明显,小企业PMI降幅要大得多,大、中型企业PMI均为52.7,但小企业的PMI只有48.48,较上个月下降了1.3个百分点。分项来看,小企业PMI新订单分项降低了2个点,大企业只降了0.6个点;大企业PMI生产指数回升了0.3个点,而小企业生产指数回落了2.7个点,背离得非常厉害。
当前的情况和2016-17年有些类似,当时也是上游价格涨很快,小企业不得不承担被动去产能的压力。所以,当时表现最好的就是行业龙头,大多数股票是下跌的。
问题在于,此一时彼一时,虽然环境有点像2017年,但政策要避免像2018年。要保市场主体,要给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不搞急转弯,没提去杠杆,只提宏观杠杆率稳定,让结构性宽松的举措能维持下去。
打消了经济复苏政策收缩的压力后,市场的风险偏好被彻底激活了,而且随着通胀、资产价格压力不断加强,宽松的政策迟早会转向,一旦宽松的政策转向,会对小企业产生更强的冲击,所以,只要内外部流动性环境没有过快收紧,不如把头寸聚集在少数安全性更高的标的,这就加剧了少数标的与大多数股票的分化。
当然,政策可能不会轻易采取总量收缩的政策,因为总量收缩的波及面太广,未来的政策更多会聚焦于结构性收缩,比如严控地方隐性债务,比如加强房地产调控。前几天有房地产贷款的集中度限制出来,今天又在传交易所限制城投公司债发行。在此预期之下,地产股持续低迷,随着存量债务到期,再融资渠道收紧,未来还有信用风险释放的可能性。
最后一个驱动股票市场资金不断涌入的就是破刚兑与防风险的平衡了。
刚兑打破后,资金要找出处,信托频繁暴雷就不说了,永煤事件后,信用债大幅调整让投资者发现投债券风险也挺高的,甚至比股票还高,股票除非买到特别差的,也不至于和AAA的债券一样往0的方向跌,而且债券收益的上限还是被锁定的,与其买信用债,还不如买股票。
另一面,虽然刚兑打破,但系统性风险大家也不太担心,都觉得监管有能力兜住风险,比如永煤事件后,货币政策转向了合理充裕,资金成本下降得快,这从根本上保障了市场的风险偏好。
市场其实很聪明。因为无论是基本面还是内外部货币环境,都无法证伪当前的风险偏好,没有利空成了最大的利多,抓紧上车才是硬道理。
简而言之,这一轮牛市建立在下面三个前提之下:
1、宽松的流动性和预期,短期无法证伪。利率债当前也是牛市,短端下得快,因为小企业需要支持,还要防范信用风险,政策不能搞“急转弯”。
2、在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下,却又卡住了地产、城投融资,监管也希望看到,居民储蓄从房子(以及房子背后的融资结构、刚兑的理财产品)向资本市场转化。
3、机构投资者崛起又天然爱追逐确定性,流动性泛滥与安全类主题稀缺,看上去只有抗通胀的白酒、消费品以及高端制造业,导致少数标的估值不断攀升,而多数股票要么没涨,要么下跌。
那么,未来有没有什么因素可以扭转现在的行情呢?
随着“胀”的压力不断增强,虽然很难看到货币环境的整体收缩(怕波及小微企业),但可以推断的是,大概率会卡住对房地产、城投的新增融资,但今年又是债务到期的小高峰,如果真有信用风险释放,可能会导致信用环境收缩,进而扭转市场风险偏好。
另外,随着少数标的上涨,价格上涨的本身也在加剧不确定性,会放大波动率。商品的价格要与内在价值相匹配,当某商品的价格大幅高于其内在价值时,这本身就意味着风险。随着少数标的价格持续上涨,估值持续提高,看上去安全的资产也会变得不那么安全,风险溢价就会出来了。那个时候,即使宽松的流动性环境还在,但随着风险溢价的持续累积,也有可能会导致少数标的波动率明显放大。
(作者李奇霖为红塔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经济学家)
机构论市:
巨丰投顾:市场分化加剧 半数个股跌逾3%
源达:短期震荡不改中期趋势 强化结构性赛道为主
容维证券刘思山:大盘六连阳 机构抱团效应继续加强
(文章来源:红塔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