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受访公司/供图 彭春霞/制图 | 证券时报记者 吴志 在上海地铁13号线西延伸线运乐路站逃生井建设现场,施工方用上了最新的“黑科技”。在不做围护、不挖基坑、不降承压水的情况下,通过水下机器人和智能推进系统的精密配合,就高效完成了一个超深竖井的施工。经过实际测量,沉井垂直度达0.65‰,四角高差2mm,最大地层沉降4.95mm,管片无错台、无渗漏,各项数据优异。 这项“黑科技”是由A股上市公司隧道股份(600820)的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主动控制型装配式沉井(ACPP)设备与技术体系。 “具备多项地下空间作业优势的ACPP技术体系,在轨道交通风井、逃生井、大深度管网系统的盾构顶管工作井、泵站、地下车库等的建设上有宽广的市场应用前景,将成为城市超深竖井施工的全新解决方案。”隧道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焰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1994年初上市的隧道股份,是我国基建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也是国内最早进行盾构隧道技术研发的企业之一。近年来,隧道股份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取得大量技术突破。像这样的“黑科技”,已经在隧道股份许多在建项目中得以应用。 用“硬实力”拿“硬工程” 隧道股份脱胎于上海市百年市政服务机构,是我国软土隧道发展的奠基者,见证了中国隧道事业的逐步腾飞。1994年1月底,隧道股份敏锐捕捉到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如今的隧道股份,业务范围覆盖隧道、轨道交通、路桥、燃气及新能源、水务、地下空间等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投资、传统及智慧运营养护。公司同时从事与施工业务相配套的盾构(含数字盾构)设备制造业务以及其他新业务。 上市30年来,隧道股份始终保持稳健发展。2008年公司营业收入首次迈过百亿大关;到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已达741.93亿元,创下历史新高。2023年,隧道股份的施工、设计及运营业务中标合同量达到953.8亿元,逼近千亿大关。 “公司董事会坚定贯彻落实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所确立的目标,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积极开拓市场,稳步推进各项生产经营工作。近年来,公司业绩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张焰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隧道股份承接的勘察设计及施工项目,主要为各地的大型工程甚至“超级工程”,其中地下业务一直是公司的优势领域。到2024年上半年,公司已承建的14米以上的超大直径隧道工程项目就多达32项,上海长江隧道、杭州钱江隧道、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等知名工程,都是隧道股份的“力作”。 大型工程集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高等特点于一体。啃下一个又一个“硬工程”,隧道股份靠的是“硬实力”。 据了解,目前隧道股份的工艺涵盖盾构法、沉管法、管幕法等,公司已在国内外总集成、总承包建设隧道工程上百项,产品直径基本涵盖全球现有隧道工程的所有尺寸。 这种“硬实力”,靠的是公司在数十年的工程实践中不断的技术积累,以及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财报显示,2023年,隧道股份的研发投入合计超过30亿元;今年上半年,隧道股份研发费用达到12.22亿元,同比增长近13%。 截至2024年上半年,隧道股份2024年新增专利授权178项,其中发明专利86项;新增标准编制37项,在编标准176项,当年完成18项。这些研发成果中的相当一部分,都在隧道股份各项目建设中得以应用并发挥积极作用。 最近,在上海北横通道东段隧道路面铺设施工中,隧道股份就完成了国内首次在城市地下长隧道中,进行无人摊铺的应用实践。“这次施工通过稳定可靠的算法,大幅提升了施工安全系数和摊铺质量,并减少30%至40%的现场作业人员,有效减轻了高温刺激性工序对作业人员的影响。”张焰向记者介绍。 持续的创新,需要体制、机制的保障。近年来,隧道股份紧扣“一体化”与“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科技创新、培育“专精特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创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张焰介绍,公司一方面积极创新平台建设,根据公司产业链特点,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方向,相继成立了智慧运营、数字盾构、城市更新、双碳、新材料等五大科创中心,组建了一支集内外部高端“智力资源”于一体的科创智库团队,将科创中心建设作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出海展示“中国标准” 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基建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正在不断增强。在稳步拓展国内基建市场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基建企业把目光瞄向了海外。隧道股份就是最早践行“走出去”战略的国内基建企业之一。 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隧道股份就积极扩展海外市场。1996年,隧道股份首先进入了市场高度透明、竞争激烈的新加坡轨道交通市场。此后多年,隧道股份在新加坡稳扎稳打、攻坚克难,陆续获得当地多个大型基建项目。2012年以后,隧道股份以新加坡为区域管理总部,向周边国家拓展。 2023年,隧道股份在新加坡市场实现营业收入31.2亿元,同比增长31%。公司去年中标“新加坡樟宜机场T2航站楼连接设施外壳项目”,金额达约33.45亿元。今年,隧道股份再次中标“新加坡地铁跨岛线二期CR203项目标”,中标金额达5.3亿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28.7亿元)。 隧道股份在印度市场也耕耘已久。“2006年,隧道股份进入印度,以设计施工总承包的形式,参与印度钦奈地铁、新德里新机场地铁快线、印度孟买地铁、印度德里城际铁路等线路,公司是唯一一家连续扎根印度15年的中国基建企业。”张焰介绍。 如今,隧道股份的海外经营地域已覆盖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越南、缅甸、印尼等地。张焰表示,近期隧道股份已经准备成立阿联酋分公司和沙特代表处,全面跟踪中东沙特、阿联酋等国家基建市场。 出海的区域在拓宽,出海的产品和服务也在不断升级。近期,由隧道股份旗下上海隧道制造的高性能预制构件,已输往澳大利亚,将用于澳大利亚金伯利罗巴克湾KMSB码头海工项目建设。 此次产品输出澳大利亚,是隧道股份成功开拓的又一全新市场。“目前,隧道股份境外业务类型已由单一的做项目发展到提供装备出口、展示‘中国标准’,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张焰表示。 据悉,随着海外市场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实现集团整体国际化战略落地,统筹集团优质产业链出境,统一掌控境外经营风险,隧道股份还将成立国际发展部。 海外市场不断突破的同时,隧道股份在国内市场的布局也在进一步深化。作为一家扎根于上海的基建企业,近年来,隧道股份在聚焦传统重点市场区域,深耕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的同时,还积极布局其他重点潜力地区。 根据最新数据,今年前三季度,隧道股份的施工业务订单总数达到1507个,合同量近570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上海市内施工业务占比约50.74%,上海市外的业务占比达到44.2%。 隧道股份高度重视港澳市场。今年上半年,隧道股份来自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区域的收入接近6亿元。公司还通过下属企业,获得了香港地铁各类结构工程延寿保养业务,首次打开了香港地铁维保市场。 “目前隧道股份已经形成了四个重要区域市场,即以上海、杭州、江苏为中心的长三角区域市场;包括港澳地区的大湾区区域市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区域市场和以新加坡为中心的东南亚市场。”张焰表示,未来公司将紧紧把握未来十年黄金期,积极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践行国家战略。 发力新兴产业 2024年上半年,隧道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80.33亿元,同比稳健增长。公司各项细分业务中,同比增长最显著的是数字信息业务。该项业务今年上半年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近27%。 数字信息业务是隧道股份近年来在传统业务外大力发展的新业务方向。其基于高性能的城市信息模型(CIM)技术应用,提供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软硬件产品和系统集成的专业服务。 隧道股份传统主业以设计、施工为主。但近年来,隧道股份对类似的创新业务领域的探索持续深化,公司早已不只是单纯的设计、施工企业。 目前隧道股份布局的创新业务主要包括工程应急抢险和地铁维保业务,氢能、风力光伏发电、综合能源、双碳与ESG咨询等绿色能源类业务,数字盾构业务,智慧运营业务,智慧城市相关数字化业务等。 今年上半年,隧道股份陆续参与了陆家嘴、中交设计等上市公司的定增项目,一方面加强与其他建筑企业在项目设计、施工等上下游的密切合作;另一方面也开拓了与被投资方在智慧城市、低空经济、设备更新、智慧运营等领域开展互补互通合作的新机制。 提到公司的整体业务布局逻辑,张焰介绍,公司聚焦城市建设运营一体化,紧紧围绕主业,为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新与运营提供“规划咨询、投资、设计、建设、运营”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服务。 从财报来看,隧道股份对新兴业务领域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的传统业务为新兴业务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应用场景,同时公司基于自身扎实的历史积累和功力,对新兴热点业务领域具有更透彻的理解。未来公司将不断找准传统业务板块转型切入点,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张焰表示。 “公司将持续蓄势新质生产力,立足核心能力,对包括智能盾构、智慧运营、绿色工地、绿色能源、低碳新材料、数字化等前瞻课题进行持续深入研究,为发展积蓄新动能。”张焰说。 按照计划,到2025年,隧道股份将初步实现从“企业集合体”向“产业综合体”,从“规模增长”到“价值提升”两大转变,加快推进内外部优质资源集成,业务板块深度整合,传统业务稳步扩张,培育业务裂变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的“城市建设运营资源集成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