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自主招生形成三大联盟 陷入生源争夺战_顶尖财经网

高考自主招生形成三大联盟 陷入生源争夺战

加入日期:2010-12-4 16:43:22

  “套用QQ的说法,我们今年也要作出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北京一所知名中学的高三应届毕业生刘若溪在电话那头笑着说。

  她所要决定的是自己究竟在一场混战中站在那头?而这个决定之所以艰难,是因为她心仪的两所学校,此番却成为战场上的对手。

  中国自2003年开始,在部分高校推行自主招生试点。其后基本上延续了“自主笔试+自主面试”的所谓“自主招生”模式,始终波澜不惊。

  然而,今年格局则大乱。

  不过半个月的光景,29所国内顶尖学府在2010年清华、北大牵头形成两大高考自主联盟的基础上,形成了2011年“华约”、“北约”、“卓越”三个高校自主招生联盟。

  有好事者用“三国混战”比喻今年的高

  校自主招生。国内高校纷纷由“散兵”转向“集团”作战,对于这样的转向各界也是褒贬不一。

  不过,在不久前公布的“新教改”纲领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力推“高校的考试招生改革”。

  “要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试,多给学生一些机会。”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表示。

  在他看来,此番高考改革所遵循的“统一考试、多元录取”的改革方向,有利于打破目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现状。

  三国混战

  华约、北约、卓越三足鼎立之势确立,一举囊括了国内29所一流高校。国内高校纷纷由“散兵”转向“集团”作战。

  刘若溪这几天晚自习回家后,总要上北大招生网看看,“没事就刷屏,据说这几天就要出公告”。

  她等的那份公告,终于在12月1日晚上八点半左右,在北京大学的官方招生网上挂了出来。在这份名为《关于举行中国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的公告》中,明确写道:“2011年十三校决定在自主选拔录取中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并共享考试成绩”。

  而在公告署名处,则列出了十三所学校的名称,这些学校均为国内一流综合性高校,它们是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香港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

  因为十三校联盟是以北大牵头,故而有媒体称之为“北约”。随着这份公告的面世,“北约”正式浮出水面。

  这则500余字的公告,吸引了包括刘若溪在内的众多考生的目光,尤其那些抱着未名湖梦的人。刘若溪注意到一个细节,北大的公告挂出来不到一天,点击量就过万。

  依照公告中所写,每位考生最多可报3所高校,所报考的高校互为平行关系,志愿不分先后,各校根据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独立进行初审,合格者获得参加中国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资格。

  “此次联考,几所高校之间的地位完全平等,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和各高校人才培养特点进行多元组合,选择机会大为增加。”中山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也是为了对考生负责,减轻考生重复参加考试的压力,并减少学生在春运大忙季节奔波赴考的负担”。

  依照公告,联考的考试内容共有七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政治,每科100分,总分700,一天内考完。上午举行语文、数学、英语考试,下午举行物理、化学考试,晚上举行历史、政治考试。

  “北约”中的高校在考查科目及成绩使用方式上拥有很大的自主性。

  比如在考试科目设置上,尽管提供了七个考试科目,但选考哪些科目以及每科成绩如何使用,则由各高校根据人才选拔需求自行决定。以复旦大学为例,因为强调考生的文理科综合能力,就要求报考复旦的考生提供七科的成绩。

  “北约里面有国内最好的几所综合性大学,尤其是文科的同学都奔着这几所去的。”刘若溪表示。

  其实,最初“北约”的规模并没有现在这么大,就像现实中的北约东扩一样,以北大为首的十三家高校联盟也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扩充。

  今年11月21日,北京大学(含医学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七所高校在其各自的招生网站上同时发布公告,宣布2011年七校将举行自主选拔联合考试,“北约”雏形初显。

  随后,又有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6所大学决定参加2011年中国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工作。

  13所大学的招生办公室负责人利用在广西南宁参加教育部相关会议的时机,共同讨论了联合考试的方案,基本达成共识,于是才有了半个月后的这份公告。

  自此,加盟“北约”高校扩充,数量几乎翻了一倍。囊括了中国东中西的知名综合性高校,被认为较此前的7校联盟更具代表性。

  不过,让刘若溪觉得有点意外的是,她心仪的另一所国内知名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却不在“北约”之内,而是参加了由清华大学主导的另一个高校联盟。

  近日,与北大比肩的中国超一流高校清华大学,亦宣布今年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以及浙江大学七校展开联合招生,这个高校联盟因清华领衔,被称之为“华约”。

  与“北约”相似,“华约”也有扩充之举。

  “华约”最初的模型是2010年的五校联考,2010 年,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招生部门共同策划,并委托专业考试机构举行了自主选拔合作测试,实现招考分离,被外界称为“五校联考”。随后,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也相继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七校联考”敲定。

  2011年,七校将继续采用通用测试、高校个性测试和高校面试的模式,进行自主选拔。

  高中毕业生将通过统一网站进行报名,统一进行初试(笔试),各校的复试和自主选拔认定将单独进行。考生一次可以申请两所学校,如果初试的成绩没有达到两所学校的要求,还可以向第三所学校申请。

  通用测试正式定名为“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Advanced Assessment for Admission,简称“AAA测试”),由高校共同委托专业考试机构执行。

  与“北约”的七门考试科目不同,“华约”的考试科目为四门,包括阅读与写作(含中文和英文)、数学、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其中,阅读与写作、数学两科目为必考科目,考生可以在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两个科目中根据自己情况任选一门。

  “AAA”测试的成绩使用是开放的,不仅可以在7所高校范围内使用,而且可以按照一定的办法和程序向7所高校之外的高校提供。

  据上海交大招办负责人介绍,本次参加合作的七所高水平大学在招生改革上有相同的理念,并且几乎都针对本校的生源,就合作自主选拔笔试的命题进行了不少于半年的研究,为保证命题的科学性,曾在6所高校内进行了2次大规模试卷测试,参与考生近2万人。“因此,今年事实上已经不大可能再增加合作高校”。而人大招办负责人亦表示,人大在决定参与合作前,也用有关数据进行了模拟。

  因此,在7校招办负责人发布的一项声明中明确提出,正是因为共同的理念和前期扎实的工作,才使高水平大学的合作成为可能。“从改革的稳妥性出发,在没有进行充分论证前,不会再增加新的合作者”。

  而在11月25日,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这国内8所以工科见长的大学,已同意全方位合作、并签署《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将在2011年的自主选拔录取中实行联考,将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并共享考试成绩。这一高校联盟被称之为“卓越”联盟。

  华南理工大学负责人表示,“此次达成合作的这8所高校,都是国内以工科见长、逐渐发展成综合性大学的著名院校。从地域分布看,8院校非常均衡,南北东西都有,很有利于今后的合作交流。”目前,相关的自主选拔实施办法还在制订中,将于近期发布。

  而“卓越”联盟新近也迎来了加入者,经申请和评议,重庆大学签署加入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卓越”联盟扩充至九校。

  自此,华约、北约、卓越三足鼎立之势确立,一举囊括了国内29所一流高校。国内高校纷纷由“散兵”转向“集团”作战。

  自主招生

  改革背后的深层逻辑,是想通过招考制度的变更来打破“应试教育”的怪圈。而改革的最终指向,则是推进“素质教育”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国内众多知名高校纷纷站队结盟,令刘若溪这样的高三应届考生在报考志愿时多了许多的选择空间。

  这样的变化,其实是跟近年来高校呼吁落实办学自主权的努力与尝试密不可分的。

  中国从2003年开始高校自主招生试点,至今全国已有80所学校具有5%自主招生名额的资格,这些学校都建立了“自主笔试+自主面试”的“自主招生”模式。

  此后若干年,教育部逐渐将原本属于高校的招生权逐步下放,使得高校的改革空间与自主权逐年扩大。

  而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步入“快车道”,与新教改的启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2008年8月29日,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订工作方案。 自此,围绕着《规划纲要》的制定,新世纪首次声势浩大的全国性教育改革缓缓拉开帷幕。

  在新教改中,包括高考在内的招生考试体制改革,更多的被视作是推进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抓手”。

  其改革背后的深层逻辑,是想通过招考制度的变更来打破“应试教育”的怪圈。而改革的最终指向,则是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

  对此,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有着自己清晰的思路。在他看来,未来的高考应遵循“统一考试、多元录取”的改革方向。

  “要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试,多给学生一些机会。”顾明远强调,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状。

  国内多所高校,对于扩大包括招生权在内的办学自主权,也是念兹在兹。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孟芊用民国时代清华大学“无拘一格招人才”的历史掌故,来表达自己对于自主招生改革的期待:早在上个世纪的民国时期,清华大学虽为国立大学,但一直拥有独立自主的招生权。在1932年的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以“孙行者”为上联,一考生对出“胡适之”从而获得满分,他因此考入清华英语系,此人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语言学家周祖谟。

  “我们高校的招生选拔体制和国外的顶尖大学相比,差距不小。”孟芊表示。

  曾有一位湖南的著名中学的校长跟他感叹过,耶鲁大学选拔人才的水平高,半个小时的面试就把校长心目中最好的学生挑走了,“这几个孩子要是参加咱们高考,成绩多数达不到清华的分数线”。

  这位中国最知名学府的招生办负责人坦言,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自主招生的空间,使得学校能够招到符合自己条件的具有个性的优秀学生。

  清华大学招生办近日明确表示,在2011年的本科招生中,清华将尝试自主选拔制度的改革,增加自主选拔多元化模式。

  而北京大学,也一直在拓展学校自主招生的空间。

  去年,北大推出了一项名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自主招生措施,中学校长凭借自身信誉,以实名形式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获得推荐资格的学生,经北大面试考核合格后,可直接成为北大自主招生候选人,在高考录取中获得优惠加分。

  据北大招办提供的数据,北京大学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生录取结束,在90名考生中有85人考上北大。

  今年,这项改革将继续推进,而获得推荐资质的学校校长则由去年的13省份(自治区、直辖市)39所中学增加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1所中学,覆盖了除港澳之外的全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区。

  北大、清华的尝试,一方面可以化解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的痼疾,另一方面也可以赋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不久前,刚刚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亦明确提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由此可见,包括“北约”、“华约”、“卓越”在内的高校自主招生联盟,是此前一直涌动的改革尝试的新的呈现。

  “现在出现的几大结盟,反映了改革初期政策的多变与不稳定。但必须要承认,这样的一个探索过程是必要的。”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郑若玲教授表示,“由分散走向统一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招生的共性”。

  在这样的变革面前,刘若溪在表示高兴的同时,也有一点点困扰,即便是高校的自主招生也是需要考试的,“准备起来挺费时间”。

  “前天,我还专门请教了去年参加自主招生的师兄,他现在在北大读经济学,我让他提供点考试的经验。”刘若溪说。

  据她介绍,自己班里有的同学从今年暑假就开始着手准备了,比如组成学习小组,搜集网上的考题,关注各大学自主招生简章上政策。

  在紧张的透不过气的高考复习之中,拿出很多时间来做这件事,对于每一个高三学生而言都是不小的考验。有同学在自己的网络日志上表示,“自招有风险,入试须谨慎”。

  更多的高三毕业生,则认为几大高校自主招生联盟的出现,为自己能够获得心仪高校的自主招生名额增添了不小机会,表示要重复报名,多尝试尝试。

  对此,多位一线的校长、教师均表示,希望高三学生报名时应慎重,“应当注意自己的特长,偏文科的要选文科学校较多的阵营,偏理科的也是一个道理,不要盲目去赶考”。

  不过刘若溪表示自己很可能会参加两场自主招生考试,原因很简单,“北大和人大不在一个联盟里,这两所又是我的目标校,你不想押宝也没办法”。

  迈向“大学联考”?

  有大学招办负责人透露,之前确有动议研究是否“985”高校联合举行自主选拔测试工作,但最终放弃了这一想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尽管是自主选拔联考,但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仍然是自主,是在高考整体框架不变前提下的自主选拔,它在功能上不能与高考重叠,不能用联考来替代高考。”

  针对此次国内近三十所高校各自归队的大阵仗,褒奖者有之,贬低者亦有之。

  “现在一流、准一流的高校都各自抱团了,剩下的那些高校怎么办?高校联盟加剧了生源竞争,按照我们的行话就是掐尖,而且这几家的联考很可能演变成小高考,学生们上次高三要受两茬罪。”一位天津市知名中学的校长表示。

  对此,“华约”联盟的高校招生负责人坦承,生源竞争是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现象。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竞争应当是良性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和选择的基础上,而不能通过高额奖学金和好专业进行所谓“求生”“拉生”活动。

  “当前对于中国高校来说,我们真正应当关注的不是招收了几个状元或高分学生,而是是否招到了真正适合自己培养的学生。我们必须放眼全球,在世界范围内和世界一流大学进行生源竞争,为中国的自主创新选拔人才,这才是中国大学的使命所在。”该负责人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的熊丙奇则认为,判断高校联盟是否有恶性竞争的一个关键指标是看三大联盟之间的考试时间是否重合。

  “如果考试时间在一天,很明显,就是对抗性的争夺生源,就是小高考,就是缩小了学生的选择权。”熊说。

  从目前三大联盟各自公布的时间来看,考试时间各不相同:“华约”7校最早,时间定在2011年2月19日;“北约”13校则在一天之后,即2月20日进行联考;“卓越”9校的自主招生联考敲定在2月26日。

  “要强调的一个改革方向是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试,多给学生一些机会。”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表示。

  而熊丙奇也认为,如果错开了考试时间,考生最多可选择十几所学校,这对考生选择权是很大的解放,“自主招生的竞争性和选择性就增加了”。

  不过,亦有学者认为,目前的高考自主招生的改革,无论是此前80所高校的各自尝试,还是如今三大联盟的集体试水,其实并没有触及到核心的问题。

  按照教育部门现有的规定,自主招生联考仍需通过笔试、面试、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框架设计都是考生获得一所学校的自主招生资格,进而能够在随后进行的高考录取中享受不同的优惠政策。

  以“华约”的牵头学校清华大学为例,在今年的自主招生公告中,其第12条中明确规定:“在初试成绩基础上,综合复试成绩,确定认定结果,考生可以在高考录取中分别享受不同的优惠政策,其中录取总分优惠不超过40分,但本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北大则宣称,在获得通过自主招生的考生,在高考录取时给予“北京大学在当地录取线下降30分以内录取”的优惠政策。

  “这仍以集中统一考试为前提,都是为集中录取服务,都是为高考做准备,这对考生选择权并不利。”有学者表示。

  其实,欧美国家的大学招生都采取多元的录取模式。

  “就像美国的SAT考试,它是由一个考试公司来主持的,一年中有若干次考试机会,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并可以多次考试,考完后以最好的成绩为准。”顾明远教授介绍。

  美国大学在招生录取上则拥有很大的独立自主权,多采用综合评价方法,从多方面来衡量、选拔和录取新生。其依据包括:中学课程和学业成绩、大学入学考试的成绩(SAT或者是ACT)、入学申请书和推荐信、面试成绩以及大学招生中的特殊标准。

  因此,顾明远教授认为未来高考改革的方向应该是:选择上大学的同学,可以参加统一的高考,一般就考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普通高校按照统考的分数录取;类似北大、清华这样的研究型大学,可以在统考的基础上自主出题加试考生,主要是根据考生专业的需求,比如说报考高分子专业的加试化学和物理,报考生命科学的要加试生物,也就是说要赋予这些研究型大学自主招生的权力。

  对于高校联盟进行自主招生,最终能否演变为大学联考,参与的高校均表示了谨慎的态度。有大学招办负责人透露,之前确有动议研究是否“985”高校联合举行自主选拔测试工作,但最终放弃了这一想法。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尽管是自主选拔联考,但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仍然是自主,是在高考整体框架不变前提下的自主选拔,它在功能上不能与高考重叠,不能用联考来替代高考。”该负责人表示,“如果985高校的自主选拔都统一成一个模式,将会对高考制度的权威性和稳定性造成极大影响”。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对此亦有回应,表示自主招生是高考改革的一个方向,它一方面要保证高考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体现高考多元标准的评价取向,强调高考改革要坚持“立足国情、积极探索和平稳有序推进”的原则。

  对于上述争议,刘若溪坦言自己“不关心”。

  “剩下半年,先把自主招生考试考了,然后再冲刺高考,希望明年这个时候我能在未名湖边上散步,再也不用看这些教材、教辅、习题集了。”刘若溪轻轻的说。

  作者:马晖
(责任编辑:郝艳)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