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诞生20年之际,一份即将出炉的文件,将使沪深证券交易所长期的 “暗斗”变成有序的“明争”。类似纽交所与纳斯达克的明确分工,沪深两大交易所各自的功能定位将更清晰。
本报独家获悉,沪深证券交易所已在不久前就上市资源的分配达成初步共识:新发股份超过8000万股的非金融企业将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低于5000万股(另有版本为6000万股)的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中间部分则由上市企业自主选择上市地,而金融企业的IPO则按照4亿股的新发股数标准划分。如果不出意外,这一举措计划于今年11月份执行。而此前沪深交易所挂牌企业有不成文的划分界限,即以1亿股为主要基准。
据记者了解,相关文件属于沪深交易所的初步协商动议,目前还在证监会和交易所中高层中传阅。上海证监局与接近证监会相关人士均证实了此消息。截至记者发稿时,沪深交易所均未回复本报的采访传真。来自深交所、上交所、证监会的多位人士亦拒绝对此消息置评。
该举措一旦执行,将分流部分能上深交所中小板的企业至上交所,沪深交易所的势力范围与格局定位将重新划分。
更为关键的是,沪深交易所将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将促使他们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但对于目前深交所发行市盈率普遍高于上交所的现实,部分被分流至上交所的企业将面临募集资金相对减少的局面。
初步协定
知情者透露,不久之前,沪深交易所高层达成共识,决定对IPO企业在哪一家交易所挂牌进行明确规定。
据悉,在11月份正式启动前,这一协议还将交由两地交易所的上市委员会再行具体协商,敲定细节。
“这些细节包括如何协调两地交易所上市企业申请、如何修改上市规则及各自IPO挂牌企业新设代码等。”接近上交所的一位人士表示,尤其是对上交所而言,这样的变化显然要增加其不少的工作,但“上交所肯定不会抱怨”。
“这实际上是一个上交所愿意看到的结果。”了解上述协议的知情者表示,自去年创业板正式推出以来,上交所与深交所在融资规模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而面临上市资源不断收缩的窘境,“上交所一直在努力寻求变化”。
2009年下半年,为谋求更多上市资源,上交所已经开始进行大量工作。
在上交所公布的 《2010年市场资料》中就显示,2009年上交所不仅排摸了重点拟上市企业名单,做好已报会企业的发审沟通工作,甚至还有针对性地进行上门走访。同时,在这份材料中,还特别提及“积极推动沪深上市企业分工调整”,这意味着,至少在2009年沪深交易所就在推进相关工作。
上交所的工作重点则放在了与深交所的沟通上。不过,知情者对本报表示,促成两地交易所达成初步协议的力量来自更高层,否则难以在上海、深圳两个城市以及两个交易所中加以斡旋并达成初步共识。
“一开始,深交所只是表态愿意就沪深交易所的分工调整进行书面明确。”接近证监会的一位人士介绍说,虽然以往投行界都对企业将在哪个交易所挂牌有共识,但从来没有明确规定以怎样的标准来划分交易所。
因此,明确交易所挂牌规范,是深交所并不能回避的问题。然而,“协商到后来,焦点放在了推翻多年来不成文的划分标准上,这让深交所有些不能接受。”上述人士称,以至于证监会高层的介入,才使协商逐渐达成一致。
版图再划分
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
“曾经风光一时的上交所现在从深交所的饭碗里抢食吃了。”光大证券(15.03,0.03,0.20%)的一位投行部管理人员告诉本报,上交所与深交所在最近两年来的地位变化非常明显。
2000年,由于准备推出创业板,深交所从此暂停了新股发行,而这一停就是整整四年,也让深交所几乎被“边缘化”。但从2004年中小企业板的推出和2009年6月创业板的成行,沪深交易所冰火两重天的关系几乎对调。
据纽交所日前发布的2010年上半年全球资本市场IPO及二次融资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共有216家公司募集资金约348亿美元,成为全球融资金额最大的资本市场。而其中,深交所以161个IPO项目、226亿美元的融资额跃居成为全球融资金额最大的交易所,纽交所和东京证券交易所紧随其后,上交所则退居第四。
以上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半年中,上交所的融资规模仅为深交所的一半强,项目数量更是不足1/10。上交所一直力推国际板,但来自各方的信息显示,国际板最早到明年上半年才能成行。
新股发行的减少,也导致上交所成交量即流动性降低,而深交所由于中小板与创业板的风生水起,日成交量已经直逼上交所。
农业银行(2.69,-0.01,-0.37%) (601288.SH)于7月15日在上交所挂牌,使得上交所今年融资规模迅速攀升。但国泰君安证券的一位高管表示,“农行这样的项目做一个少一个,上交所不会再有多少个这样的项目了。”
不过,如果上述重新划定上市地标准的协议正式施行,沪深交易所的竞争态势显然又将重新评估。董登新认为,这一协议的关键点之一就是重新定义了如今已经渐成气候的中小企业板。
据董登新统计,目前中小企业板中总股本超过5亿股的公司达到27家,超过4亿股的则多达71家,“这个数据对于总量在450家的中小企业板而言,几乎跟上交所的主板没有什么区别了。”
因此,虽然上述协议针对的是新发股份数量,但依然可以发现,这一协议对于中小企业板的影响。
数据显示,在今年4月以来的100家IPO企业中,除创业板和确定在上交所挂牌的企业之外,超过5000万股发行规模的达到了17家。“别看这个比例不到20%,但这一点的影响却不小。”上述国泰君安高管分析指出,一方面是因为这20%的企业股本大,另外“如果这些企业都选择了上交所,两边的一增一减,沪深交易所的融资规模很快又会重新排位了”。
一位接近证监会的人士表示,确实有上海部分企业想上深交所的中小板,但有说法上交所将修改一些政策,希望他们能在上交所上市。对这些公司来说是两头为难,一是中小板发行市盈率比主板高,但这些企业也有获得市政府支持及所属地考量,因此在继续等待。
利益链重构
事实上,在此协议之前,沪深交易所对于上市资源的 “明争暗斗”一直存在。
据了解,深交所在全国各省市设立了30多个代表办事处,利用这种分片区负责的方式,动员各地企业到深交所上市;而上交所的办法则是派出许多职员前往各地证监局挂职锻炼,以此名义去为上交所积累上市资源,更重要的是与监管部门进行沟通。
事实上,沪深交易所的暗斗早早就有体现。
不过,即使上述协议启动,这样的争夺也不会消失,但上述接近证监会的人士表示,“有序的竞争也是有利的。”
然而,协议的影响还不仅仅只在两个交易所之间。
在上交所,由于普遍是大盘股挂牌,导致整个市场的新股上市价格的涨幅都相对有限,这也制约了上市公司和投行的热情。相关统计显示,目前上交所平均市盈率20倍不到,而深交所中小企业板的市盈率约为40倍,创业板的市盈率更是高达60倍。
“深交所溢价程度高于上交所是这两年投行界的共识,尤其在近一年来,溢价发行获得超募也让上市公司本身和保荐机构取得更丰厚的回报。”湘财证券的一位投行人士认为,两个市场的溢价差别大也使得大多数投行想尽办法把项目运作到深交所。
但是不少投行界人士认为,如果上市企业挂牌有了明确标准,投行运作也将随之改变,新的利益链或许也会应运而生:一方面不排除部分企业为寻求高价发行而降低募集资金规模而继续选择深交所;另一方面,随着部分介于5000万股与8000万股之间的公司登陆上交所,很可能拉高沪市的平均市盈率,上交所也可能是新的选择。
(责任编辑:慕容任宁)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