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三大利好待出 锂电池股全扫描_股票_证券_财经

新能源车三大利好待出 锂电池股全扫描

加入日期:2010-9-6 7:51:40

此信息共有4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核心提示】4日至5日在天津举行的201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新能源汽车热难以抑制。记者获悉,三大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正在酝酿,或即将出台。一旦出台,中国电动汽车将从研究开发的阶段快速步入产业化阶段。

  导读:
  多部委分头酝酿 新能源汽车三大扶持政策待出
  三大政策推动电动汽车快速步入产业化
  电动汽车产业链被激活 自主车企期待新能源盛宴
  利好提携 电动车充电站概念股风生水起
  扫描四大锂电池概念股 寻找未来大黑马
  寻找锂由 探索锂电王国的内部秘密
  布局下一个成飞集成
  锂电板块冲高回落 中场休息还是狂欢落幕?
  资本竞逐矿业游戏:锂矿之后 磷矿接力?
  中线布局12只新能源汽车股

  多部委分头酝酿 新能源汽车三大扶持政策待出
  自2009年跃居全球汽车销售第一大国后,中国将目光瞄准了汽车强国。
  在9月4日、5日201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各主管部门纷纷传出正在制订或加快实施扶持 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消息,其中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成为重中之重。
  科技部称,电动汽车十二五专项规划草案已拟定。《规划》包括明确电动车产业化研发方向和加大对示范产品的开发、优化和应用的财政补贴力度等7方面。
  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修订《产业结构调整和指导目录(2010年本)》,在鼓励类产品中,新增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
  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2004年版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修订工作;预计两个月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年至2020年)》将基本成型并出炉。
  商务部则通过多种渠道引导中国汽车(包括零部件)出口,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关键零部件。
  科技部部长万钢、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卢希、商务部机电司和科技产业司司长张骥纷纷指出,中国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必须加快发展,鼓励以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鼓励提高中国传统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竞争力,鼓励中国汽车出口及中国汽车集团海内外兼并重组等。争取到2020年把我国初步建成汽车产业强国,其中,传统汽车真正实现国际化,2020年中国汽车和零部件出口额占世界汽车产品贸易总额的1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达到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上证)

 

  三大政策推动电动汽车快速步入产业化
  4日至5日在天津举行的201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新能源汽车热难以抑制。记者获悉,三大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正在酝酿,或即将出台。一旦出台,中国电动汽车将从研究开发的阶段快速步入产业化阶段。
  电动车专项规划草案拟定
  科技部部长万钢透露,《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草案已经拟定,将进一步增大对于电动汽车科技研发的投入,继续支撑和引领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抓住未来5至10年的机遇,成为节能及新能源汽车的强国。插电式电动汽车的纯电动汽车成为近期发展战略的主流;燃料电池汽车成为未来占据全球市场的制高点;短期内发展节能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以实现传统汽车节能技术改造、升级换代。
  万钢称,《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掌握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培育自主开发的能力,发挥市场和资源的优势,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动汽车以及关键零部件工业体系,投放电动汽车充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满足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需求。健全完善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建立有利于电动汽车发展的政策环境,实现我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
  《规划》主要包括明确电动车产业化研发方向和加大对示范产品的开发、优化和应用的财政补贴力度等七方面。为推进电动车产业化进程,万钢透露,《规划》提出要深化示范推广,探索商业推动模式,包括进一步深化现有的科技、财政联合推动机制,建立专项资金,加大对示范产品的开发、优化和应用的财政补贴力度,扩大公共服务领域和私人用车领域电动汽车示范推广的试点模式,积极探索车电分离、电池租赁、整车租赁等新型的电动汽车示范推广商业模式,加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结合。
  在电动汽车研发方向上,万钢指出,未来重点突破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一致性、耐久性、低成本等第一次关键技术,重点开发具有高舒适性、高可靠性的城市客车和纯电动小型乘用车等适用于市场需求的产品。在当前的技术条件和产业规模下,生产性价比相对较高、比较容易引起市场接受的电动汽车产品。
  当谈及一直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充电设施不完备问题时,万钢表示,要加大充电基础设施的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支撑充放电成套技术和设备规模的市场应用和产业化。
  对于业内诟病的技术标准不统一、影响电动车产业发展这一问题,万钢指出,科技部将联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共同建立起一套与我国自主研发产品和技术特征相配合的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发改委为新能源车大开绿灯
  发改委一边给汽车工业敲着警惕产能过剩的警钟,一边将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大开绿灯。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透露,重点鼓励发展和消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0年本)》,在鼓励类产品中,新增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其中包括电池管理系统、电机管理系统、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电路集成以及充电设备等。商务部机电司和科技产业司司长张骥表示,未来将进一步鼓励企业引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相关先进设备技术和关键零部件。
  陈斌提出,要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车发展,各级政府应整合政策资源,集中在条件较好的城市率先启动示范,提倡政府公务车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为普通消费者做表率,为节能减排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做贡献。主要汽车企业要积极主动开展新能源汽车合作,从原材料、零部件研发、制造、销售、使用等方面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
  工信部新版规划最后冲刺
  工信部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指导中国汽车业转型、加快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两大政策。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卢希在作《当前工业发展形势及加快转变汽车工业发展方式的几点意见》时透露,鉴于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2004年版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已经不再适用于指导中国汽车发展。为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汽车工业由大变强,工信部正会同有关部门开展2004年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修订工作。据了解,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将明确指出,以节能、新能源汽车发展为突破,积极营造促进汽车发展的政策环境、创新环境、市场环境和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原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司副司长、中汽协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书林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由工信部牵头制订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年至2020年)》将于最近一至两个月基本成型出炉,目前工信部正在征求各方面意见做最后的修订。按照此前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年至2020年)》草案显示,中国将最终实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同时将加快研发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即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达到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保有量达到500万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销量达到世界第一,年产销量达到1500万辆。(上证)

 

  电动汽车产业链被激活 自主车企期待新能源盛宴
  讨论经年的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发展课题事宜,近期突然提速。
  8月18日,由国务院国资委搭台、国内16家中央企业参与的电动车产业联盟正式在北京成立,这是中央企业汽车厂家、相关产业以及能源企业首个 国家队联盟,规模和阵容堪称豪华。
  与此同时,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出台在即,各地方车企的新能源战略也纷纷出炉,并结成各类联盟,以确立在电动汽车产业中应有的地位。
  日前,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力驱动将是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技术路线,但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应只有央企牵头,国企、地方企业、民营企业都应该加入其中。
  从车企间的合作到国家队联盟,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已从一种概念演变为中国车企未来暗战的资本,各地方企业也开始跟进,寻找自主突围的新路径。
  国家队先声夺人
  国务院公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3年我国将形成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此次一汽、东风、长安等少数整车企业进入央企联盟,对新能源发展构成了先期所需要的发展声势。
  8月12日,东风公司为紧跟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步伐,正式发布了未来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明确第一批共16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按照规划,未来5年东风公司将陆续投入3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产品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建设。2015年,东风汽车(600006)生产的中重混合动力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万辆,具备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条件并形成5万辆产销规模。
  东风汽车副总经理周文杰表示,东风将以纯电动汽车作为中长期战略重点,以混合动力汽车作为现阶段产业化目标,并与传统汽车节能技术相结合,立足整车集成与整车控制,整合与掌握核心资源,并积极探索纯电动汽车的商业应用模式。
  继东风公司宣布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后,8月16日,一汽集团技术中心乘用车所在新基地举行了奠基典礼。此项目总投资达68亿元,目标是打造国内最高水准的乘用车研发设计中心。据了解,乘用车所建成后,将满足一汽集团自主230万辆乘用车的开发需求。
  按照一汽集团的计划,今年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将小批量投放市场,2012年,将按照商品化模式,全系列新能源车将实现批量生产,产能将达到每年5万辆。
  相比之下,长安汽车(000625)方面表态则更激进,计划2014年累计产销新能源汽车15万辆。
  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的重要安排,已对上述央企的电动汽车进行部署并将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中,安排13亿元用于支持央企电动车联盟共性技术平台的建设,而且今后几年还将给予大力支持。区别在于有的企业行动迅速,有备而来,有的企业业务和结构仍待梳理,虽然三家同为央企,但在新能源项目的技术积累以及战略规划上却难整齐划一。
  地方联盟角逐
  事实上,国内类似的电动汽车联盟并非首次出现。此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已将国内排名前十的车企组织起来,召集一汽、东风、上汽、北汽、长安、广汽、奇瑞、江淮、华晨和重汽10家国内重点汽车企业集团成立了TOPP10电动汽车联盟,力图对中国电动车产业起到协调发展的作用。
  尽管这种联盟的模式已被业内所认可,但如何协调,并如何获取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支持,各企业车企则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认为,能够建立以央企为主导的产业联盟,固然在整体推动上有难得的凝聚力与推动力。但这并不是解决新能源问题的关键。由于制造的格局已渐渐清晰。既有以大企业主导的自主制造模式,又有新型的联盟制造模式,这都将成为构成国内电动汽车整体的主导力量。
  去年,北京、重庆、吉林等地都依托本地汽车企业和当地科研院所,相继建立了新能源汽车联盟和产业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近10个省份确立了研发生产电动车的方向,并成立了地方联盟。不仅地方国资旗下的车企成为联盟的主导力量,民营企业也在争抢的范围内。
  这一切都表明,电动汽车产业化的条件已日趋成熟,产业链酝酿的巨大商机也将同时浮出水面,而电动汽车联盟的市场潜力必然在市场启动之前爆发。
  提升话语权
  尽管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建设已呈箭在弦上之势,而电动汽车企业间联盟成为一种趋势,但关于电动汽车联盟的争议仍然非常大。
  一方面,各类联盟间的发展并不均衡,利益分配过于复杂。据了解,T10自去年成立之时就签署了《电动汽车发展共同行动纲要》,然而由于各方争议较大,至今依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行动计划。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过于密集的企业联盟交织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而各个角色如何竞争、合作与角力,或许不会改变以央企为主的格局,但整个产业早已超出了央企管辖的范畴,这也使未来的规模效益大打折扣。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电动汽车早已成为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重点支持对象,央企联盟的成立,更多的是建立推动电动车产业整体发展的开放技术平台,统一产业技术标准,避免各企业重复建设、跑马圈地的现象发生,为地方联盟起到示范作用。
  实际上,参与联盟的企业并不都是因为缺钱,而是希望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话语权。一位自主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一旦央企统一标准的建立,势必让一些企业的巨大投入打了水漂。据了解,现在的电动车基本是汽油车的升级版,充电接口的位置和空间标准直接决定了车企是否需要对生产模具做改动,通常一改动就要耗费上千万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则认为,中国的行政体制,更有利于电动车产业的发展。尽管各国都意识到电动汽车的重要性,但纯电动汽车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才能确立电动车产业的标准化资质,这正是一个国家在产业中是否拥有话语权的重要体现。减少自主差距
  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商组织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2009年的全球汽车公司产量排名中,丰田汽车以723.4万辆排名世界第一。在这份车企实际产量榜单中,共有7家中国车企入围世界前25名。其中,长安汽车集团以142.5万辆的产量排名世界车企第13名,位居中国车企第一位,而北汽集团、东风汽车、一汽集团、奇瑞、比亚迪以及上汽集团分别排名世界车企的第18位、20位、21位、22位、24位及25位。值得关注的是,入榜的7家中国车企其实际自主产量共计470.4万辆,只相当于丰田汽车一家公司的65%。
  贾新光认为,目前电动汽车弯道超车的说法已经形成共识,而《规划》中的一大亮点就是电动汽车产业规模世界第一,这无疑是暗指电动汽车产业升级,将成为中国进军汽车强国的捷径。
  据悉,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欧美一直是新标准的制定者,在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遥遥领先;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小型车,从而跻身世界汽车强国之列。对于我国而言,金融危机和能源短缺的威胁,正是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大打翻身牌的绝好机会。
  实际上,国内车企为减少传统汽车与欧美品牌数量上的差距,不至于让自己陷入被动,以上汽为代表的整车厂商已开始了一系列抗争,并在新能源汽车上投入巨资。
  通过并购罗孚、南汽,上海汽车(600104)的自主品牌阵营里面有了荣威、名爵。然而,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上海汽车自主品牌的产销数据虽然增长很快,但是与其他乘用车品牌的市场相距甚远。比如,今年上半年,上海大众产销达到45万辆以上,同期的上海自主品牌则只有8万辆左右。对此,上汽自主乘用车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上汽已决定到2014年,将在新能源汽车上投资120亿元。这也是目前国内汽车集团自身投入最高的数目。
  这份投入也恰恰与上汽集团的自主产量只有34.7万辆、自主品牌比例不到13%的身份成反比。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此次央企联盟或许是国家对汽车产业结构的梳理和调整,这也意味着目前自主品牌所占比例较低的汽车企业在新能源的投入上也会越大。
  与此同时,即将出台的《规划》也将为新能源市场明确发展方向。一位参与《规划》讨论的人士透露,在这个规划中,首次明确了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方向:汽车的电动化。这个概念并不局限于外界目前所解读的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像非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车,以及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技术等都包括在内。
  可以预料,《规划》中涉及的相关产业进程,只是一场大戏的开场,自主品牌更深层的变化与挑战,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进而次第显现。
  部分企业新能源汽车规划
  一汽 2012年 产销混合动力轿车1.1万辆
  东风 2015年 产销纯电动汽车5万辆
  长安 2014年 产销新能源汽车15万辆
  上汽 2015年 新能源汽车30万辆产能(.北.京.商.报)

此信息共有4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