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证券资管副总徐敬耀:短时间冲进100亿 1.5人管一只集合产品_顶尖财经网

国信证券资管副总徐敬耀:短时间冲进100亿 1.5人管一只集合产品

加入日期:2011-1-4 9:58:12

   理财周报资产管理实验室研究员丁青云/文

  相比经纪和投行业务的凶猛高调,国信的资管业务显得异常低调。“你可以用‘稳健’来形容我们”,国信证券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徐敬耀如是说。这个高大的东北男人回答每一个问题都字斟句酌,落字有力。

  但低调并不意味着不生猛。携国信一贯的生猛基因,国信资管的业内地位也不容小觑。

  两年内挺进100亿

  理财周报:谈到国信,人们印象最深的是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资管业务在国信的战略棋局中扮演什么角色?

  徐敬耀:国信对资产管理这块业务非常重视,把它定位为战略性业务。国信一早就定下“三大基业”的战略规划。三大基业包括经纪、投行和资管三大业务。虽然资产管理目前对国信的收入贡献比不算很大,但基本上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理财周报:国信资管在业内的优势是什么?

  徐敬耀: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优势。国信资管不仅在产品的设计上屡次创新,另外在电子合同方面的创新更是业内首创,一举成为标杆。二是我们在业绩及管理上的优势。其三是母体资源优势。国信资管拥有一个强大的母公司——国信证券,由此带动国信资管拥有了很多资源。

  理财周报:国信资管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徐敬耀:第一是人才问题,国信资管的激励机制在业内处于平均水平,难以做到高薪引进人才,团队基本是以自身培养为主。第二是渠道问题,银行渠道的拓展还需要加强。第三,相对于那些拥有集团性公司背景的券商,不仅有自有本金参与还有兄弟银行在产品发行上的大力支持,国信资管的规模目前暂时还难以相比。

  理财周报:国信资管未来几年的战略规划如何?

  徐敬耀:规模上,我们希望短时间内,规模达到100亿,翻一倍。业绩上,公司对我们的要求是争取排名在前1/3。

  “人才缺失是机制问题”

  理财周报:目前资管业务规模和组织架构如何?

  徐敬耀:我们现在有41人,在行业中算是中等规模。我们的选人标准是,研究生、从业经验、综合素质强这些硬件是必不可少。研究部门我们可以接受应届生,因为这个部门注重方法研究。我们对投资部门的要求最高,这个岗位需要悟性和历练,所以要求有投资经验。

  理财周报:可否用一个词语概括国信资管的投资风格?

  徐敬耀:应该是“稳健”。我们强调“价值投资”,走的是中长线投资的路子。在行业里,算是比较“稳重”的。当然说价值投资也是相对的概念。

  理财周报:你们的投资决策体系是怎么样的?

  徐敬耀:我们现在有12个投资经理,产品有8个,平均起来每1.5个投资经理管理一只产品,人员安排还是比较充沛的。

  我们有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包括研究员、投资助理和投资经理,大家民主讨论,当然最终由投资经理拍板。我们给投资经理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不想过分集中。

  理财周报:你怎么看待券商集合理财人才瓶颈问题?收入和激励问题是不是主要原因?

  徐敬耀:都说人才难求。这不仅仅是券商集合理财的问题,公募资金也有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机制性的问题,人才都奔私募去了。你说的收入和回报是重要指标,但不是最重要的。私募给人更多的成就感和自由空间,这个才是问题的关键。

  理财周报:那国信资管提供的薪酬待遇如何?

  徐敬耀:我们的薪酬应该是行业平均水平。不过,行业对薪酬激励的认识和理解的统一还需要一段时间。

  对话招商资管董事总经理柳星明:

  招商100亿盘子徘徊3年,未来3年利润计划6亿

  理财周报资产管理实验室研究员 欧阳梦雪/文

  “私募化的定位,公募化的运作方式”,招商证券资产管理总部董事总经理柳星明这样解释券商理财面临的最大制约。

  招商证券资管规模大约是100亿,2007年的时候他们依然达到这个数字,三年下来却依然徘徊在这个规模。就券商资管所受限制、未来发展前景,柳星明接受了理财周报记者专访。

  未来3-5年利润达五六亿元

  理财周报:在理财市场中,券商理财规模受到限制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柳星明:首先从监管方面来说,基金遵从《基金法》、《信托法》,而集合理财行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从而导致其定位不够清晰。

  其次,集合理财的发行方式是私募化的。我认为制约集合理财规模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私募化的定位,公募化的运作方式。公募是契约制的,可以宣传,可以扩大规模,而集合理财产品是不能进行宣传,有的时候即使业绩很好外界也不了解。

  第三,从交易成本来说,券商集合资管计划获得流动性的途径只有申购赎回,成本较高。

  理财周报:券商集合理财被定性为私募产品,从渠道来说比不上公募,从收益率来说比不上私募,那么券商集合理财如何在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从规模上赶超基金?

  柳星明:首先必须承认,规模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现在基金的规模大约有2万亿,整个集合理财市场只有1200亿,规模肯定是比不上公募的。

  但是从收益来说,并不能一概而论就说券商的收益比私募低。私募比的是绝对收益,券商理财中相对收益、绝对收益两类产品都有。我们在考评投资经理业绩时会将私募放进来一起对比。

  比如去年,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收益最高和最低的差距约40%,而公募基金这一差距超过了60%,私募首尾更是超过了120%。

  理财周报:资管这一块的业务对招商证券的利润贡献有多大?

  柳星明:目前对公司整体的收入贡献还不是很大,大约在1%-2%,整个券商行业也大致如此。资管业务收入占比低只是暂时的情况,未来肯定会逐步改善。

  从发展来说,我认为3至5年,招商资管的利润能达到五六个亿是比较客观的。

  内部渠道优势明显,

  人才流动属正常

  理财周报:从渠道来说,是不是跟招商银行的合作比较多?

  柳星明:我们从2004年开始做规范类的集合理财,一直到2006年,招商银行都是单一渠道。到2007年,因为行情好,我们的规模一下就达到了100亿,不过现在还是接近这个规模。现在我们的托管银行有四家,招行、中信、建行、交行。

  从渠道来说,营业部对销售贡献最大,能够占到55%至60%的比例。我们有300多万客户,这是一个最有利的内部渠道。

  理财周报:人才从券商资管流向公募,再流向私募,这似乎是一个趋势,是不是跟激励机制有关?

  柳星明:必须承认私募的激励机制很到位,基金经理主要拿业绩提成。这也就鼓励了他们激进的投资风格,因此私募风险性较大,相比较而言,券商的激励机制没那么直接。

  我认为人才的流动是很正常的,流动正说明了投资经理的价值,当然如果投资团队不稳定对业绩会造成影响。

  招商的投资经理有来自基金的、保险的,还有私募的,今年我们新进了三位投资经理,前几天也有两位刚刚离开。

  在内部我们依据业绩建立了自己的淘汰机制,今年上半年就换了一位投资经理。我的理念就是打造一个稳定的平台,但是保持流动性。

  

(责任编辑:程丹)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