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红周刊:全球主要经济体恐慌长期通缩A股纠结寻底_股市测评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测评 >> 文章正文

证券市场红周刊:全球主要经济体恐慌长期通缩A股纠结寻底

加入日期:2011-10-2 17:48:43

  萧条是繁荣的丑陋姐妹,通缩总是在通胀谢幕时登场。在调控政策的强力干预下,在通胀摇摇摆摆地拐向通缩的节点,往往是股市最迷惘、最恐慌的时刻。当下的股市暴跌,正是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折射。

  “主权信用危机”惊悚大片

  一部名叫“主权信用危机”的惊悚大片正在全球股市上演。2008年华尔街金融海啸只不过是序曲,欧美国家债务危机才是世纪之战。

  希腊危机归根结底是昔日过度消费透支了财富创造能力。说白了,就像《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金满床银满床,也抵不住代代寅吃卯粮。面对忽喇喇将倾的大厦,修修补补或能苟延残喘,结构重建才是大道。所谓结构重建,本质上是重新修复财政赤字,解决经济失衡以及福利过度问题。这条路可谓是艰苦卓绝,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和90年代的日本平成萧条便是例证。泰国之类的小国可以搭乘大国顺风车恢复经济增长;欧美日经济大国若无技术进步,则难走出衰退周期。

  从市场情绪看,空头抛压在希腊宣泄殆尽。毕竟,希腊股市从2007年的最高点5341点算起,至今最大跌幅达85%。而作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导火索的泰国危机,其股市从1994至1998年的最大跌幅为88.56%。当然,希腊危机如果要演化成欧美股市的恐慌风暴,则要看实体经济运行究竟拐向哪个方向。

  经济强滞胀还是长期通缩?

  全球主要经济体正面临十字路口,是进入强滞胀还是长通缩,抑或温和增长式复苏?这是个难题。

  拉美式滞胀在欧美各国出现的几率出现极小。因为拉美危机的核心是贫富悬殊和资本外逃。当下全球产能过剩,没有任何一个池子可同时容纳欧美日的资本输出。同时,上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体现在工资和物价螺旋式上涨。眼下,中印加入劳动力输出大军,令这种螺旋上涨的链条中断。IMF预测,发达经济体实际GDP今明两年分别增长1.5%和2%。前提是欧洲能控制住欧元区边缘国家的危机,美国能在经济增长与实施中期财政整顿之间实现平衡,并且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不会加剧。笔者认为这些假设实现几率并不高。

  回看历史,亚洲金融风暴是新兴市场危机,本轮欧美债务危机却是发达国家后院着火。如果希腊危机蔓延则传染式恐慌势必席卷全球,滞胀因此远去,通缩迅速到来。当下,包括德国在内的欧元区通胀已升至3年来新高,只是滞胀风险已到尾声。最近金价暴跌或许不是技术性回调,而是预示国际资本对长通缩的担忧——即债务紧缩背景下的低增长和低通胀模式。

  政策回摆行情仍需等待

  从2009年以来,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吸纳了大量国际套利资本,令国内滞胀风险日益增大。所以当前新兴国家将控通胀视为头等大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和新兴市场资产价格泡沫破灭风险大增。如果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先后进入资产负债表式衰退周期,结局不言而喻。按照高盛最新预测,欧美经济停滞可能性有40%,金砖四国则几乎不存在这一问题。个人认为,作为出口主导的经济体,金砖四国无法抵御欧美通缩引发的全球贸易紧缩,极易由经济过热转为过冷,从而引发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

  中国面临的民间信贷、地方融资平台和房价高企问题,不过是新兴市场信用过度扩张综合症的一个缩影。2009年以来,新兴市场进入信用过度扩张催生资产泡沫的时期,当下的困局是国际资本由过度流入转为迅速流出,而过度借贷投资的本土企业则面临需求下降和货币紧缩的双重压力。

  如果国际资本大举撤离,则中国宏观调控转向的时点将至。港股最近大跌,与欧美基金的远遁有关。从政策相机抉择的角度来看,热钱迅速撤离,本土房价硬着陆几率大增。这与以“房价缓着陆”为政策目标相左,宏观调控因此回摆,股市借机大反弹。

  沪指3478点以来走势纠结不已,是因为通胀压力而持续升压的政策熊市,以及经济速冻预期下业绩熊市的杯弓蛇影。CPI不见顶,调控不松动,这是当下主流机构的判断。可是这与股市实际运行相悖。2008年2月通胀已见顶,而沪综指则在10月才止跌。更精准的判断依据应是楼市调控转向,股市方能言底。目前,一线城市楼市虽停涨,离热钱撤离和调控效应引发的楼价大跌仍有较大空间。因此,大级别的股市政策回摆行情仍有待时日。不过,由于大盘超跌已久,脉冲式的反弹行情随时可能出现。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