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湘源:救市是假 抄底是真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黄湘源:救市是假 抄底是真

加入日期:2012-10-5 13:15:35

  据金融投资报报道,海外资金入市本身,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应该说是无可非议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过,在中国股市如此极度低迷的当口,对内一筹莫展的三大交易所,却如此张扬地热衷于海外请兵,居心何在,毕竟有点非同寻常。

  要说请海外资金入市是为了救市,恐怕三大所自己也说不出口。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截至9月19日,外汇局累计核准157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共计308.18亿美元投资额度,其中今年以来共计核准了72家QFII机构91.78亿美元的投资额度(含追加投资额度).QFII由于其入市的规模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一时之间成不了鳄鱼,可以被寄予希望的据说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了。可是,QFII进入中国的10年之中,中国股市的生气和活力却反而变得越来越少,QFII的“鲶鱼效应”又在哪里呢?再说,尽管今年以来QFII增加了近30%的投资额度,但是,对于今年以来股指一泻200点的跌势,又何曾起到过一点救市或托市的作用?如果说,这就是三大交易所这十天海外路演的“丰硕成果”,岂不令人汗颜?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一碰到什么问题,想到的就是请“洋大人”帮忙。这或者就是所谓的“洋务运动”吧。笔者在这里无意贬低“洋务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所曾经起到过的进步作用,但中国股市的“洋务运动”,奉行的是“宁赠外人,不予家奴”的方针。中国石油美国上市,融资不到30亿美元,给别人的分红却达4倍之多。回到A股上市,融资额相当于95.4亿美元,是在美融资的2.29倍,可当年派发给股东的分红却还不到6亿元人民币。中国石油分红天差地别的这两本账,可以说,就是整个中国股市在利益分配机制方面的无比生动的写照。现在有些人动不动就把证监会的分红政策说成改革新政,仿佛只要分红新政一到位,中国的股民就翻身当家成为了不起的股东似的。殊不知,中国股市的游戏规则既不是“零和交易”,更不是“正和交易”,而是“负和交易”。不要说洋股东和土老鳖不一样,大股东和小股民不一样,机构和散户也是不一样的。低成本融资入股不仅让“洋大人”一本万利,让大股东一夜暴富,成就了无数登峰造极的中外亿万富豪,也让一级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和具有资金优势的强势投资者,先于二级市场投资者赚了个盆满钵满。而在二级市场拼个你死我活的散户,最终无不两败俱伤,鲜血淋淋,连年亏损。由于上市公司在分红上几乎个个都是“葛朗台”,在除权除息和不对称红利税的双重挤压下,分红对于个体投资者更是不仅等于自掏腰包自己给自己分红,而且还要代人纳税,为他人作嫁衣裳。也就是说,分红新政的阳光如果不能一视同仁地照射到散户,又何谈什么救市不救市?

  当前的中国股市,缺的不是资金,而是信心。如果不改变IPO为融资服务的市场定位,不改变“重融资轻回报”的基本方针,不改变“视投资为投机,视散户如仇敌”。看不得行情上涨的监管政策倾向,那么,任何徒有虚名的救市空话,都无助于市场信心的恢复。将市场信心的恢复寄托于外资“救市”,更无异于与虎谋皮。问题不在于中国股市要不要引进外资,该不该通过引进外资,改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和市场的投资者结构。问题在于,任何资本都具有逐利性。外资机构一边唱空中国,一边又要求放宽额度。其“司马昭之心”,诚可谓“路人皆知”。而我们的管理层一不肯放弃行政审批权,还市场以资源配置优化方式的自主选择权,二不肯主动改变市场利益分配格局,还投资者以获取投资回报的权利,却动不动就把这样的机会拱手相让给他人,放任制度性红利外流到海外投机资本的腰囊。如此“海外请兵”,说到底,还是“胳膊肘朝外拐”的思路在作怪的表现。请海外资金抄中国股市的底,同名为“战略投资者”实为“投机逐利客”的海外投资机构贱买银行股一样,对于低迷的中国股市来说,与其说是请来的救星,不如说是引狼入室。这对于亏得苦不堪言的中国股民不仅意味着不公平,如果说一种期待中的市场新改变即将到来,那么,就更有可能是一种有人被请为“座上客”,有人却被无情地甩出转型变革历史轨道的一个信号。

  (《证券时报》快讯中心)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