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明胶被曝出“地沟胶囊”原材料来源遭疑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青海明胶被曝出“地沟胶囊”原材料来源遭疑

加入日期:2012-4-25 7:58:59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读:
  青海明胶原材料来源遭疑 明胶高污染顽症仍待解
  青海明胶否认质疑 分析师称原料供应合格存疑
  修正药业回收涉毒胶囊损失或达30亿
  全国药交会劝退9家问题胶囊药企
  毒胶囊源头调查:学洋明胶厂在沧州或有马甲
  4信托押宝胶囊股:中海沪国信失落 中融五矿中彩

  青海明胶原材料来源遭疑 明胶高污染顽症仍待解

  明胶事件愈演愈烈,最大明胶生产企业青海明胶(000606)也难以幸免,青海明胶被指原料来源不明、环境污染。
  由于青海明胶原料骨料的污染、和污水排放污染,2011年,青海明胶曾被周围居民搭帐篷围堵工厂大门讨要说法。
  由于骨料价格相对比较贵,明胶厂可能会从大的肉类加工厂购买骨料,从小的加工厂购进,甚至来源不明。蚌埠丰原明胶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苏金全告诉记者大的肉类加工厂的骨料(价格)太贵每吨5000元,从小些厂进的骨料价格3000元/吨。
  青海明胶董秘办表示,公司正在核查会进行澄清。
  明胶行业是高污染行业,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尤其是单位产品的废水排放量较大。环保部环办〔2009〕34号文明确将青海明胶列为废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
  事实上,对于青海明胶污染老大难问题,国家早已列入重点监控名单。根据《关于印发<2009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的通知》(环办〔2009〕34号),国家环保部将青海明胶列入废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这其中也包括蚌埠丰原明胶、罗赛洛(广东)明胶、河北盖乐亭明胶和阜城县前宋工业明胶园区等。
  青海明胶原料来源遭疑
  有消息称,青海明胶厂所用原料动物骨头,很多是从废品站收购的,这让外界惊诧。4月24日,青海明胶董秘办人士表示,报道的情况还在核实。
  腐败后的骨料能否生产明胶?
  苏金全告诉记者,骨料时间久了天热散发腐臭气味不是骨头本身变质,是骨头上带的脂肪腐败变质散发出的,可对环境产生污染、有臭气。但这不等于骨头也坏了。苏金全确认,这种骨头仍然可以用于制作明胶,但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苏金全指,为了避免污染,骨头上的脂肪变质就需要尽快脱脂, 我们收购原料是在当地找供应商直接供货骨料,买来后用热水脱脂,然后在当地烘干直接加工成骨粒。
  对于骨制明胶企业来说,生产明胶最大的问题是动物骨料的来源问题。生产明胶的企业,其骨料很少来自雨润、双汇等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原因就是原料贵。苏金全表示,从大企业购买骨料价格太贵,一公斤需要5元,每吨价格需要5000元,从小的屠宰场购买一吨需要3000元。
  加工一吨骨制明胶需要6吨-7吨动物骨料,加工一吨皮明胶原料需求也在6吨-7吨。如此,如果从大型屠宰厂购买骨料,每吨明胶成本在3万元以上,而从小型厂购买原料价格1.8万元以上,两者相差将近一倍。
  由于目前明胶加工企业骨料不是来自大的屠宰厂,来源多样,甚至来自废品收购站,骨料能否保证品质也是外界担心的。
  行业人士表示,骨制明胶和皮制明胶(鲜皮做的明胶)一般不会有铬和重金属超标,动物身体的重金属一般都积累在肾脏内。但是,来源不明的骨料和皮料是否会带来病菌污染,国内并没有相关规范。
  多位明胶厂高层指称,如管理严格,小屠宰厂的骨料仍可控制质量。河北盖乐亭明胶公司销售经理表示,原料都是来自正规屠宰厂,而小屠宰厂的骨料如果没人收购,也会污染环境。
  一资深食品安全问题专家告诉记者,安全问题频发,一定是基本的(监管)制度设计出了问题,当前的这套监管路子再走也没有用,而当前都没向制度设计方面进行审视。
  第三方独立机构要想介入,起到作用的话,在目前法律环境下根本不可能。该资深专家表示,解决目前食品安全困境的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立法修法,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民法,明确界定侵权概念,赋予消费者集体诉讼权利;二是行政权归位,解决行政机构越权和不作为现象;三是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认证体系,通过社会力量监督生产商。没有对生产商强大的经济惩罚压力,你跟他讲道德没用。
  明胶污染之累
  明胶行业是高污染的行业。
  骨制明胶污染,主要来自多个方面,除了原料骨堆放脂肪变质散发腐臭外,骨料在粉碎时产生噪音和粉尘污染,抽提分离胶渣环节产生恶臭和噪音污染,包装混配环节产生粉尘,而整个生产过程中伴随废水、废气污染。
  青海明胶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生物园, 周围是居民区。作为高污染企业,青海明胶的废气、粉尘弥漫,污水偷排,噪音污染亦是相当严重。尽管多次收到整改通知,但三年来青海明胶却屡改屡犯。
  有行家表示,青海明胶处的位置不好,在住宅区,原骨天热变臭污染环境,2011年就有居民搭帐篷堵在工厂门口。
  由于被多次整改无效,2010年8月13日,青海明胶向周围居民签署了一个承诺书,青海明胶股份有限公司郑重承诺:从即日起清除臭味,如果不能解决问题,我公司主动停产。西宁市环保局、西宁市城北区政府、生物园区管委会等领导签字监督。
  不过,2011年5月9日,当地居民向西宁市环保局投诉反映,城北区生物园区明胶厂,明胶臭气乱排,气味污染影响周围居民生活。
  西宁市环保局回复称,执法人员对青海明胶有限责任公司提出要求:一是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设施正常运转做到达标排放;二是保证污泥的脱泥量,不在沉淀池中蓄积产生臭气;三是对污水处理站的污水及时进行监测及时进行生产调整。
  根据国内企业现状调查资料,国内明胶、骨胶和皮胶工业企业约230家。2007年,全国明胶、骨胶和皮胶工业废水排放量约为4285万m3,COD(常规污染物)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0.58万吨和0.13万吨;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7年)》,2007年该行业废水量约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0.17%,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0.11%和0.38%。污染物排放比例相当大。
  青海明胶污染事件频发。2008年8月,青海明胶公司因生产废水多次外溢,污染周围四邻。西宁市环保局处以10万元罚款,并下达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2009年4月初,由于青海明胶公司车间管理不善,导致部分磷酸氢钙通过引风机直接外排,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被西宁市环保局行政处罚5万元。2009年5月20日,由于苍蝇满天飞、恶臭实难忍,部分居民愤而围堵青海明胶公司的大门,要求青海明胶公司停产。
  明胶行业也产生过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例如,2005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的宏立明胶厂的数十吨酸碱物未经处理排入讷莫尔河,再流入嫩江上游,造成江水水质污染,并产生恶臭。(.21.世.纪.经.济.报.道)

 

  青海明胶否认质疑 分析师称原料供应合格存疑
  4月24日,曾因出淤泥而不染连续5个涨停的青海明胶(000606.SZ)。戛然停牌。
  据媒体报道,青海明胶所用原料动物骨头,很多是从废品站收购的,其中不乏从饭店等餐厨垃圾中收集的骨头。
  本报记者截至发稿时获悉,青海明胶将继续停牌。24日晚间,青海明胶证券代表表示,有关报道并不属实。
  现在其他明胶质量都出问题了,青海明胶生产的是正规药用明胶,所以市场觉得青海明胶有提价预期,值得参与。一位私募人士曾告诉记者。
  青海明胶无疑是明胶细分行业龙头,但毒胶囊事件爆发前,青海明胶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市值不大。
  24日接受采访的多位医药研员告诉本报记者,医药上市公司150家左右,平时工作并未直接覆盖到。
  2011年以来,鲜有机构调研青海明胶的痕迹。而借毒胶囊事件东风,短短数个交易日,青海明胶市值已从22亿元增至35亿元。
  这家被热炒的公司,除市值不大并不引人注目外,财务报告展现出的业绩也无亮点。
  4月23日,青海明胶近期发布的一季报显示,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7482.45万元,同比下降61.11%;净利润-561.02万元,同比减亏12.18%。
  实际上,青海明胶2011年年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5.85亿元,同比下降33.14%;净利亏损1522.41万元,2010年净利仅55.42万元。
  记者发现,青海明胶主业中,明胶系列产品毛利率最低,为14.72%;硬质胶囊毛利率在15%以上,其他业务如药品的毛利率为64.69%,保健品毛利率为24.41%。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中期,其子公司青海明诺胶囊有限公司将库存中指标不符合国家新药典要求的81656.63万粒胶囊做报废处理,按照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全额计提资产减值损失685.87万元。
  记者翻阅青海明胶历年年报发现,公司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金额曾占总额8成以上。然而,近4年来,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金额仅占总额的2成左右。
  这是否意味着,其供应商越发散户化?而一旦散户化,是否意味着,青海明胶将对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监管不力?
  24日,一位券商医药分析师告诉记者: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金额占比下降,可能是前五大供应商供给规模不够大,原材料集中度不高;而和之前前五名占比八成相比,也可能是随着产量提升,青海明胶所需原材料提升,所以前五名所占比例下降。
  据上述分析师分析,明胶行业的上游企业并不是很明确,因为骨这一原材料并不像其他原材料一样能生产。那么上游企业怎么监管,上市公司检测能否覆盖采购源头,这很难说,而且牲畜骨被收购之后很容易变质。
  实际上,《食品添加剂明胶生产企业卫生规范》对食用明胶生产企业从选址、原料选购到生产各道工序均进行了严格规定。
  特别是药用明胶、食用明胶对卫生要求较高,国家对药用和食用明胶的制造加以严格的规定,必须要用新鲜的、经过严格检疫的、没有经过任何化学处理的动物骨骼,且必须用全封闭的流水线提取、烘干和粉碎。
  青海明胶能否做到?上述分析师认为,很难界定,须监管部门调查核实。(.2.1.世.纪.经.济.报.道 .支.玉.香)


  修正药业回收涉毒胶囊损失或达30亿
  毒胶囊事件爆发以来,涉事药企终于走到了产品召回这一步。
  昨日,有市场消息称修正药业正在全国召回所有胶囊类产品,修正药业对此事未作回应。但记者从相关渠道证实了这一消息。
  四川一家医药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告诉本报,据他所知,修正药业正在全国通过合作的医药公司从终端回收涉事产品,目前回收的只是涉事批号的产品,按照批发价回收,每盒再给医药公司1毛钱。
  修正药业的产品终端,主要在零售药店和基层医院。广州一家连锁药店公司负责人昨天也向本报证实,修正药业当地合作医药公司的业务员已经电话通知所有胶囊类产品暂停销售,药店正配合其做好封存工作。
  据这位药店人士的描述,药监部门也要求涉事企业召回产品。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4月21日的公告也透露,自从毒胶囊问题曝光后,连日来,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封存问题产品。
  据广东一家地级市医药公司透露,修正药业的胶囊产品召回分两个渠道进行:一个是正规的医药批发渠道,另外一个则是修正本身针对终端的销售渠道。两个渠道的回收目前都已开始。
  此前,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称,包括修正药业、四川蜀中药业等在内的9家药企的14个批次的胶囊铬含量超标。其中修正药业除了此前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披露的羚羊感冒胶囊之外,还有另外两个品种即芬布芬胶囊和酚咖麻敏胶囊也被国家药监局检出铬超标。
  从央视曝光的羚羊感冒胶囊,延伸到所有的胶囊类产品,甚至包括明星产品斯达舒胶囊,陷入毒胶囊门的修正药业这一番伤筋动骨已在所难免。
  修正药业官网显示,2010年完成产值16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71亿元。而2011年的销售收入,据上述修正广东合作医药公司的估计,按照产品终端零售价格来计至少在300亿以上。
  核心产品斯达舒2010年的销售额就达8亿元,2011年这一数字更高。上述四川医药公司人士告诉记者,虽然此次修正药业按照批发价回收,但他估计修正药业召回所有胶囊产品至少要损失20亿~30亿元。
  针对外界的疑问,昨日,修正药业新闻发言人李佳称在开会,直至本报截稿时仍未作出回复。
  修正药业在业内的营销模式一向独特,分为底价供货和药品批发两个渠道驱动产品销售。前一种通过其在全国的4万营销人员将产品直接销往终端,后一种则走传统的医药公司批发-药品零售渠道。据业内人士透露,前一种营销模式所占的比例更大。
  此前,修正药业号称要在10年内力争建成国内最大的OTC市场营销网络,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这意味着修正从2012年起连续四年要保持35%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如今,深陷毒胶囊风暴以后,修正药业既面临产品召回的损失,也面临重建市场信心的挑战,千亿目标恐难实现。(.第.一.财.经.日.报 .钟.可.芬)

 

  全国药交会劝退9家问题胶囊药企
  4月25日~27日,第67届全国药品交易会暨第68届中国国际药交会在安徽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据主办方公开的信息,昨日(24日)已举办了4个分论坛,对宏观政策及产业发展进行了探讨。4个分论坛为2012中国药品流通行业政策与现代医药物流发展高峰论坛、2012医改政策解读暨基本药物制度发展高峰论坛、第八届中国医药营销新锐论坛及2012年(首届)中国医药经济战略峰会。或受到胶囊事件影响,药品价格管理和公立医院改革成为会议焦点话题。
  此外,药交会组委会向外界透露,因药品所用胶囊铬含量超标的9家药企被劝退,将缺席此次药交会。
  9家问题胶囊药企被劝退
  在央视曝光之前,青海省格拉丹东药业、长春海外制药、丹东市通远药业、四川蜀中制药、修正药业、通化金马药业等9家药企本已决定参加药交会。问题胶囊事件爆发后,组委会方面综合考虑后,决定对这9家药企进行劝退。主办方一位匡姓负责人表示。
  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已发现问题胶囊的9家药企全部退出药交会。对此,组委会方面表示,现在每天都在关注国家药监局关于问题胶囊的最新内容,如果有新的药品企业涉及到问题胶囊,我们也将进行劝退。上述匡姓负责人在发布会现场表示。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对此表示,此次药交会劝退了9家涉及问题胶囊的企业,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药交会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净化当前药企环境,挽救消费者信心。
  同时他郭凡礼分析说,问题胶囊是目前热议话题,凸显出相关的监管制度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健全、企业对产品质量安全漠视等问题。从企业方面来说,也可以看出由于利益的诱惑以及社会责任感不强导致国内制药企业铤而走险。
  医改渐入深水区
  今年医药行业面临重大机遇与改变,各种新政策的组合出台对于医药行业形成强有力的政策驱动,将对整个医药产业链产生长远的影响。去年年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 《国家药品安全规划(2011年-2015年)》,明确了七项重点工作任务,拉开了2012年医改新政大幕。
  在24日举行的4个分论坛中,对于医改政策的解读、药品价格改革思路解读以及公立医院改革的思路解读备受关注。作为闭门会议的2012医改政策解读暨基本药物制度发展高峰论坛,主要围绕医改新政和基本药物制度发展为主题进行政策解读、观点阐述、交流讨论。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宗云岗在分论坛上表示,公立医院改革可能是未来5年新医改的深水区。
  4月18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中明确提出公立医院改革的补偿问题。
  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在调整医药价格方面,将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提高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医疗技术服务价格。降低大型设备检查价格,政府投资购置的公立医院大型设备按扣除折旧后的成本制定检查价格。
  郭凡礼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公立医院向市场化的改变,改革利处或在于打破目前公立医院的非公益性质,如果改革成功,那么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得到大幅缓解,同时也将使以药养医体制的改革得以破冰。
  另据参会人士透露,在药品价格管理的政策取向讲座中,关于医药工业企业如何申报 出厂价这一问题受到关注,也成为当前紧迫处理的现实问题。
  郭凡礼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国内目前药品招投标机制存在明显漏洞,最显而易见的例子是药品出厂价与消费者最终拿到的药品价格有天壤之别,这不仅是机制的问题,也是体制的问题,很难打破。
  他表示,如今政府也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开始将唯低价是取的药品招投标机制逐渐向安全第一靠拢。而国内药企众多,中央及地方(政府)没有更多的精力对药企生产出的药品出厂价进行一一排查,只能依靠抽查进行,因此,让企业自主申报出厂价就放在了紧迫的位置。(.每.日.经.济.新.闻)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