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国土资源领域科技工作回眸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国土资源领域科技工作回眸

加入日期:2012-8-28 10:09:14

  今天,国土资源陆海监测首颗卫星资源一号02C星正遨游在太空,密切监测着我们的国土;今天,我国首台具有超深钻探能力的万米钻机已经下线,奔赴科学钻探现场;今天,驻扎在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上的汶川科钻,正在全力探索着地震机制的奥秘;今天,一架架飞机正搭载着我国具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的航磁全轴梯度测量系统,飞翔在整装勘查矿区的上空……

  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国土资源领域科技工作发展最快、科技成果数量最多、成果转化成效最大的时期。

  统筹谋划,全面部署“科技兴地”战略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明确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于是,国土资源科技工作更加受到重视,发展方向更加清晰:面向严格国土资源管理,面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向科学技术前沿,以提高资源保障程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总目标;着力推进“三个转变”,即从注重资源供应能力向保障供应与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并重转变,从学科导向式研究向问题导向式研究转变,从传统地学研究向建立地球系统科学知识体系方向转变。

  2003年,国土资源部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领域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在抓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启动了部重点实验室和部质检中心的建设工作,并开始着手编制《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4年,积极探索加强地方国土资源科技支持体系建设新形式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005年,完善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和支持体系,实施部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强对重点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动态监测。

  从量变到质变,2006年,一系列对未来国土资源科技工作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让以下时间定格:

  3月,《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发布,勾勒出新时期国土资源科技发展蓝图和总体部署提出了10个重点领域的52个优先主题和10个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指出了科技创新和支持体系建设,制定出保证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5月,发布《国土资源部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兴地战略的决定》,强调了科学技术在土地、矿产、地质、海洋、测绘等国土资源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阶段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把科学技术置于国土资源工作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决定》提出五项重点任务:发展土地资源调查、监测技术和土地科学理论;开展重要矿种、重要成矿区(带)、重大地质问题研究和勘查技术攻关;构建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监测预防的技术和理论体系;加快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完善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加强重大基础问题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开展全国和区域性的关键地质问题攻关等。

  6月,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导小组成立,全面领导“科技兴地”战略的实施工作。

  10月,隶属于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导小组下的科学技术和技术发展的参谋和咨询机构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使国土资源技术发展重大问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也是现在国土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前身2009年,国土资源部对科技领导小组和科学技术委员会进行了调整和补充,进一步加强了对国土资源科技工作的领导和宏观指导。

  明确周详的顶层设计,让国土资源科技工作跃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了一个枝繁叶茂的快速生长期。

  提升找矿能力,自主创新引领找矿突破

  2006年1月28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发布,让地质找矿工作迎来了寒冬中最强劲的一股春风,也使得地质找矿工作迅速取得傲人成果,这其中,国土资源科技工作始终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研制成功我国首套全轴航磁梯度测量系统并投入试生产,集成了航重勘查系统,突破了宽幅高光谱小卫星载荷关键技术,开发出虚拟参考站卫星定位网络技术系统,研发了时间域航空电磁和伽玛能谱勘查系统、2000米以内系列全液压岩心钻探装备、X射线荧光测井仪、大深度多功能电法仪和手提式X射线荧光仪等仪器,为实现重点成矿带找矿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组织实施了《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大型矿集区预测》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创新了中国区域成矿理论,深化了中国地质构造体系的认识,建立了一批重要成矿区带找矿模型,构建了高效的勘查技术体系,在云南红河等地建立了勘查示范研究基地,在四川攀枝花、西藏驱龙、云南普朗、新疆彩霞山、内蒙古毕拉格、辽宁大台沟等20多个靶区、矿区深部或外围获得找矿重大突破。

  集中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和勘探开发先导技术研究,研发了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提高了我国深海能源资源勘探的技术装备水平。

  聚焦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高铁一水铝土矿和鲕状赤铁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

  当然,国土资源部在国家科技奖上的丰收,是国家和社会对国土资源科技工作最好的评价。2012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土资源部“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也是国土资源部成立以来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最高奖项。其成果令世人瞩目:填补了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空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新发现,解决了一批重大的基础地质问题;创新性提出了青藏高原特提斯“多岛弧盆系”构造观,建立了青藏高原构造演化新模式,揭示了青藏高原的复杂造山-隆升过程,丰富和发展了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大陆增生-碰撞成矿理论,揭示了青藏高原的区域成矿规律,对区域成矿学和矿床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研发了一套适应西部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和金属矿产快速勘查评价技术,为青藏高原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接续基地的快速评价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科学预测并勘查发现了5条资源潜力巨大的成矿带,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金属矿产资源的分布格局。

  这只是10年国土资源科技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国土资源部成立以来,共获得国家科技奖41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这10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一等奖76项,二等奖562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共评选出195名获奖者;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67名获奖者。

  着力灾害研究,打好保障群众安全攻坚战

  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了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

  防灾减灾,国土资源科技工作再次站到了最前沿。

  连续10多年组织开展滑坡灾害减灾防灾关键支撑技术的系统研究,在重大滑坡灾害空间识别预测技术、监测预警技术、应急救灾防治技术方法和风险评估四大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和创新性成果,建立了滑坡灾害4个层次的减灾防灾技术支撑体系,并在汶川、玉树、重庆、贵州重大滑坡灾害快速应急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监测预警方面,研发出一系列滑坡灾害监测仪器,在全国推广15万套,成功预报数百起滑坡灾害,避免近万人伤亡。

  应急抢险方面,研发出潜孔锤钻进技术、微型桩技术等多种滑坡灾害应急治理新技术方法,抢险效率提高50%至200%。

  气象预警方面,建立台风区域暴雨型和高山局地暴雨型滑坡预警方法,形成适合县级监测预警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系统。在哀牢山地区布设的36台自动雨量站有效监测局地暴雨过程,成功进行5起滑坡灾害预警预报;在福建台风高发地区获得大量数据,多次成功预报滑坡灾害。

  风险评估方面,推广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方法;标准建设方面,编制了有关调查、工程勘查、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等行业标准。

  必须提及的还有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 2008年11月6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仅仅178天,我国首个以地震研究为主题的科学钻探便在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乡正式开钻。这是中国首次围绕地震灾害进行的科学钻探工程,目前已完成1、2、3号孔科钻施工任务,获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建立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地下剖剖面;确定了汶川地震断裂地下主滑移面;对龙门山隆升机制进行了重新的认识等。

  实施重大专项,突出基础、战略和前瞻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以“深化对地球的认识”为主旨的重大科研项目,大大提升了中国地质科学的国际地位。

  从2008年启动至今的深部实验专项,集中了2000多名科技人员的智慧和辛劳,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次建立了全国大地电磁标准网;首次建立了全国地球化学基准网和地壳78种元素精确分析系统;初步确立了深部“第二找矿空间”矿产勘查的现代技术方法体系;探索建立了中国大陆深部探测技术体系;自主研制了新一代地应力测量装置;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自主研发获得重大突破;深部数据处理和模拟技术得到大幅度提升;取得-大批重大科学发现,研究成果为建立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机制提供依据;为开展地壳探测工作做好了理论、技术、组织、机制和人才方面的准备。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2005年3月在江苏省东海县钻探施工结束,钻井深度为5158米,这也是目前世界上继前苏联和德国之后第三个超过5000的科学深钻。依托这个项目,建立了地下5公里深度多学科系列剖面,证明陆壳巨量物质深俯冲至地幔;发现来自深地幔的新矿物;提供深部精细结构构造;发现了极端条件下微生物新家族并培养活体;发现了钻孔深部流体对苏门答腊大地震的超远程响应等。

  与“入地”同样引人瞩目的,还有“上天”。

  2011年12月22日11:26,国土资源部的第一颗业务卫星资源一号02C卫星成功发射,它极大缓解了国产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断档问题,提高国土资源调查和监测水平。

  自国土资源部建部以来,卫星遥感技术就成为国土资源管理支撑性技术之一,在土地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矿山开发状况监测、1∶5万区域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等方面都得到了普遍应用,成为国土资源基础业务工作不可或缺的高技术手段。在塔里木盆地矿产和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中,应用国产卫星数据,科研人员在预测的找矿有利区内发现了5条金、铜矿化体。在地质灾害监测和应急管理中,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土资源部实现了重大滑坡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并依托先进的卫星和网络通信技术,建立了可以满足多级、多方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的信息系统,提高了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2012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由国土资源部等部委联合编制的《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要建成满足国土资源领域各主体业务应用系统规模化运行、支持其他行业相关应用需求的卫星业务体系。

  未来,中国陆海卫星业务发展,定会多星璀璨,应用硕果累累。

  打造科普平台,提高百姓科学文化素养

  科学普及是科技进步的体现。

  200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实施。当年,国土资源部便下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通知》,要求广泛普及国土资源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公众国土资源科技素质。2004年,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部联合发布《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由此,国土资源科普工作翻开了丰富多彩的一页。

  2009年3月,国土资源部出台《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推荐及命名暂行办法》和《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2009年5月,53个单位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初步形成了具有强势、立体、亲民等特征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网络。2011年7月,52个单位入选第二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如今,这些科普基地已经成为开展和丰富国土资源科普活动的重要窗口,成为提升国土资源科普基础能力的重要平台。

  如今,如地质博物馆、地质公园、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常年对公众开放并经常举办各种科普活动,在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纪念日期间,各地都要举办主题科普活动。

  2010年,国土资源部第一个科普研究项目“国土资源知识公众化传播关键技术研究”启动。

  2011年7月,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部联合发布《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提出到2015年通过科普基地、科普活动、科普作品、科普人才、科普基础工作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国土资源科普体系,使国土资源科普事业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各行业前列。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相信,精彩还在后面。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