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能源独立将助推中美能源合作_美洲经济_理财热点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财热点 >> 文章正文

美能源独立将助推中美能源合作_美洲经济

加入日期:2012-9-10 8:22:21

  李东超

  专访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爱德华·周

  [ 中美两国在维护能源市场稳定方面都拥有核心利益,例如中东局势对世界能源市场的稳定来说至关重要,中美两国就此需要更多建设性的对话渠道,尝试进行更多的合作 ]

  2010年,美国的石油自给率已经超过50%。目前美国原油进口对中东波斯湾的依赖程度已降为20%左右,而十年前,这一比例还接近30%。随着对中东原油进口依赖的减少,人们担心美国是否会撤出中东。

  页岩油气改变了美国的能源结构,有人甚至预言北美将会成为下一个中东。对不断进军海外油气市场的中国而言,北美大陆似乎在闪闪发光。这是否预示着中国海外能源投资战略的转向?

  北美是美国实现“能源独立”的重要战略依托,美国和加拿大能源关系看似紧密,但背后也暗流涌动。Keystone XL管道修建计划被搁置让美加能源关系又生变数。加拿大迫切希望实现能源出口多元化,中国大举投资加拿大,是否会让美国感觉在挖自己的墙脚?未来中美两国在中东、北美的能源关系将面临怎样的变局?

  对此,记者专访了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能源和国家安全项目高级研究员爱德华·周(Edward Chow)。

  美中应学会分担国际责任

  :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能源需求还在不断增长,已经触及到美国在现有国际体系中的一些既得利益。而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似乎也在有意遏制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你认为中美两国应如何认识彼此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美国能否包容中国的崛起?

  爱德华·周:中国是新兴的大国,现在也有能力来思考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存在对中国来说是利还是弊。随着国力日渐强大,中国还需要思考,在未来20年内和美国究竟是该合作还是对抗。这事关中国的战略利益,美国对此也需要做一个决断。美国自认为是全球性大国,就不应忽略其全球性责任。中国作为新兴大国,所承担的国际责任也将增加。这是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

  美国常抱怨中国只是搭便车,并没有对国际体系做什么贡献。但当中国开始活跃起来时,例如在非洲和拉丁美洲进行能源投资时,美国又感到了威胁。所以我经常对美国人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你不能一会儿抱怨说中国对全球能源投资没什么贡献,但当中国开始投资时又抱怨中国在抢夺自己的油气资源。

  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未来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还会持续增加,紧追美国。我们现在思考国际问题的方式还停留在20年前冷战结束时的状态。但现在世界不一样了,中国、南非、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国家未来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美国需要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最好地包容这些国家自然而然的发展壮大,而不是恶意地去阻止这些国家发展。这是美国政界需要解决的心态问题。

  那么反观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管中国做什么都会引起国际关注,甚至一些关注的方式还会引起中国的不悦,对此中国是否做好了调整心态的准备呢?如果中国不对此做出调整的话,将会面临很多意料之外的问题。

  日报:那么中美应如何把握未来两国关系的走向?

  爱德华·周:目前中美两国还只是应对事态发展,我认为两国都还没有认真全面考虑清楚对方对自己的战略意义。因此,我担心像南海问题这样的争端,会导致两国认为各自的利益分歧越来越大,因而无法合作。我目前非常关心的是11月份的美国大选和中国即将到来的领导人换届。目前人们对此似乎还不够重视。我希望中美两国要尽量冷静,低调处理一些敏感问题,包括在中东地区的共同利益在内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更多的对话和交流。如果不进行对话,那么产生误解的可能性就很大。

  我觉得中美双方都要冷静,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而不是大声地强调对方的不是。这点也许不适用于所有国家,但对中国来说特别适用。所以如果中美双方想要进行实质性交流的话,就必须彼此信任,包括对对方的意图有充分的了解。

  也许在新领导人上任之前,我们预测中美是否能进行建设性的交流对话还为时尚早。但我们必须开始这么做,否则的话情况会更加危险,因为中美两国在维护能源市场稳定方面都拥有核心利益,例如中东局势对世界能源市场的稳定来说至关重要,中美两国就此需要更多建设性的对话渠道,尝试进行更多的合作。

  日报:有学者将中美能源关系定义为三角关系,因为中国和任何一个资源国进行合作,都会或多或少地触及美国利益。例如在苏丹问题上,有人就认为美国对南苏丹独立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得中国石油公司目前在苏丹的利益受到很大损失。

  爱德华·周:从学术角度出发谈论中美能源关系的三角性很有意思。但在许多情况下,能源合作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因素,美国在南苏丹独立问题上没起什么特殊作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并不支持一个国家分裂,而是希望维护这个国家的领土完整,但南苏丹独立是苏丹20多年内战的政治结果,这也是保持苏丹局势稳定的唯一办法。

  有关对伊朗石油禁运的问题也是如此。西方国家如果和中国进行很好的沟通,情况会好些,而不应像今天这样强行对伊朗实施禁运,逼迫中国接受。其实不仅是中国抱怨这一政策,韩国、印度、土耳其等国也对针对伊朗的石油禁运政策不满。

  所以如果能和国际社会进行广泛的沟通,情况会好一些,也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中东核扩散问题牵涉到许多国家的利益,美国和欧盟应和国际社会进行更好沟通,而不是各自强行对伊朗实行禁运政策,然后要求其他国家接受。当然美国和欧盟这么做也是受到国内政治因素的驱使。

  美国对加拿大能源政策影响有限

  日报:非常规油气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美国的能源自给率,也给全球能源投资提供了许多机会。但美国对来自中国的能源投资似乎怀有天生的敌意,而且似乎不高兴中国加强与加拿大的能源合作,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爱德华·周:今年年初,加拿大总理哈珀访问中国,并公开承认加拿大过于依赖对美国的能源出口。哈珀说这番话的时间正好是美国政府决定延迟对Keystone XL管道进行批复之时。中国的能源投资对加拿大来说意义重大,加拿大也欢迎中国投资其油砂和其他能源领域。中海油准备收购尼克森公司就是一个例子,这其实有利于加拿大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加拿大还有意修建通往太平洋海岸的油气管线,然后向亚洲出口油气。

  这些都是加拿大自己的决定,美国并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对此有很大的影响力。加拿大向美国出口石油和天然气并不是因为加拿大喜欢美国,也不是因为加拿大是美国的盟友,而是因为出口到美国能赚钱,这是市场决定的,所以我认为这背后更多的是经济因素。美国也应学会容忍其他国家根据本国的利益,独立地做出自己想做的决定。不管是对沙特,还是对加拿大,抑或是对澳大利亚,都不例外。这些国家在能源贸易上仍然可以根据自己本国的利益行事,我不知道美国仅以在安全保障上的盟友关系为借口,能对此施加多大的影响力。

  能源投资是全球性的,中国目前资金充裕,海外能源投资也大幅增加,这对全球能源市场来说是件好事。总的来说,中国加大海外能源投资对美国来说其实是有利的,这样美国就不会只依赖于西方能源公司的投资了。但美国人能不能理解这点是个问题。

  日报: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就碰到各种非市场因素的干扰,最后以失败告终,你如何认识这一问题?

  爱德华·周:首先,我认为当时美国某些政客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因为优尼科在美国的油气产量并不高,很多油气资产都在东南亚,例如新加坡和泰国,这也是中海油为什么对优尼科感兴趣的原因。优尼科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技术能让美国人对来自中国的收购感到敏感,所以某些政客的反应是非常愚蠢的。

  但中海油自身的行事风格也有问题。当中海油正式提出收购要约时,优尼科都已经和雪佛龙达成了协议。中海油行动得太晚了,其背后的真实原因我们并不是很清楚,也许是因为董事会有些分歧,要约提出的时间被耽搁了数月。但即使不考虑这些因素,中海油的收购计划还面临一个问题,即这一收购计划让人感觉充满了敌意,这种收购计划在油气并购历史上是比较难完成的。何况当中海油重新正式提出收购要约时,优尼科的董事长都已坐上雪佛龙的飞机从泰国飞回美国,一切都太晚了。所以现在看来,中海油既没有准备好,做得也不是很好。

  与此相对的一个案例是联想收购IBM(微博)并没有引起什么争议。要知道,当时五角大楼使用的笔记本电脑大都是IBM制造的ThinkPad。但没有什么人反对这一收购,为什么?因为,这是一起善意的收购。IBM的人在华盛顿作证时表示,这起收购对美国来说是有利的。当有一个美国人出面来说这种话时,收购就不会碰到太多的政治障碍,也不会引起多少争议。

  中国石油公司应该更加商业化

  日报:那你如何看待目前中海油对尼克森提出的151亿美元的全资收购计划呢?如果成功的话,是否意味着中国海外能源投资将面临向发达国家扩展的契机?中国石油公司应该怎样争取发达国家市场和民众的信任?

  爱德华·周:尼克森在美国也有资产,我不知道中海油事先对美国政治因素的影响做了怎样的评估,也不知道相比7年前收购优尼科的失败,这次中海油在应对可能引发的争议方面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希望这些问题中海油事先都考虑到了。中海油应该选择好的投行、律所和游说公司,并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阻碍因素保持警惕。

  至于是否预示着中国海外能源投资能够向发达国家扩展,我认为这还取决于北美可投资的机会有多少。一些美国人在讨论中国海外能源投资时有种预先的假设,即中国海外能源投资以获得资源供应为唯一目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中石油是苏丹最大的石油生产商,但在日本大地震后,也增加了对日本出口苏丹原油的力度。

  几十年来,美国石油公司在海外投资主要是为了赚钱,并不一定把油气直接运回美国国内,我认为这种方式是对的。问题是,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这些中国国家石油公司是否也认同这种方式。这三家石油公司在中国国内市场已经赚了很多钱,现在想成为像BP、壳牌、埃尼和道达尔这样的国际石油巨头,这没有问题。但如果这三家国有石油公司的行为方式让人感觉只像是政府工具的话,那么就会有问题。

  政府是否仍需要保持大股东的地位?是否能和市场分享更多的股份?公司的领导是否仍由政府人事部门来决定?这些转变都需要中国政府做出决断,因为这关系到全球能源市场怎样看待中国的石油公司。许多人也许忘记了,BP一开始也是英国的国有石油公司。很多人不知道挪威的Statoil公司也是一家由政府控股的石油公司,只是因为它非常的商业化,所以人们并不惧怕Statoil在美国收购页岩气资产。

  中国石油公司在国内的发展前景有限,现在中国国内的石油生产已经达到平台期,甚至还可能略有下降,因此为了发展壮大而向国际市场进军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中国公司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更加商业化。只有更加商业化,才更容易被接受。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