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奶源地建设背水一战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国产奶源地建设背水一战

加入日期:2012-9-25 6:56:59

  9月20日晚,蒙牛在北京宣布13年来首次更换新包装,希望以此与过去负面缠身的形象来个“了断”,对此举动,消费者众说纷纭。然而,对很多业界人士看来,破解一直困扰乳制品行业发展的关键还是在于奶源。然而,由于现代化牛场、政府补贴、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巨大差距,目前国产奶源成本仍是居高不下。如何令家门口的“牛牛”出品更有保证,价格也更接地气?摆在国产乳业面前的,是奶源基地大建设的蓝图。

  1国产乳业的短板

  有专家回忆,中国的乳制品企业,在之前迅猛扩张的那几年,最薄弱的就是奶源。当时奶源市场上,即使是蒙牛、伊利、光明等少数拥有自己奶场的企业,靠自有奶源还是无法应对不断扩张的市场。因此,当时对于奶源大家主要靠抢,价高者得,甚至最极端时,有企业直接守候在对手的收奶站附近“守株待兔”。

  然而,在这种体制下,企业与奶农之间并没有很稳固的契约关系,而只是松散的一种经济关系,在乳制品行业快速扩张的那几年,各家企业为了争抢奶源“打破头”,有些奶农不顾自身条件“多干快上”,增加奶牛的养殖量,而随着养殖量的加大,所需的成本和面临的风险会超过奶农自身的负担能力,从而产生各种问题。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在奶源需要抢的年代,在这种松散的经济关系下,企业无法对收上来的奶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因此,在专家看来,后来的质量事故的爆发只是这个行业尤其是奶源方面日积月累的矛盾到了一定临界点的爆发,因而会如此之严重,导致到现在其影响其实还没有完全消退。

  很多乳制品企业其实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据了解,至少从2010年开始,各大企业都纷纷加快对奶源结构的调整。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曾表示,要根据目前的食品行业产业链上的关键点做着重的防范。

  对于中粮旗下的蒙牛来讲,关键点就在于奶源,蒙牛总裁孙伊萍在今年年中的时候曾对外表示,蒙牛将会在今年年底以前取消1 .5吨以下奶站,并全线介入所有奶源的管理体系,而以蒙牛的财务状况来看,有能力有机会做上游奶源的布局。

  而后不久蒙牛就公布,计划在年内于东北、河北、内蒙古、华南等地建设8个到12个千头及万头以上的牧场,不断提高牧场奶比例,在未来3年实现百分百原奶来自于规模化养殖牧场和小区。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蒙牛之前的路线图,这个目标原本是计划在2016或2017年才实现的。

  2成本之困

  进口奶粉生产成本比国产奶粉低,但售价两者刚相反,这是中国乳业一个尴尬的事实。这个产业现状的主要成因,是产业核心———奶源基地建设的问题。

  丹麦爱氏晨曦(A rla F oods)副总裁LillieLi V aleur对南都记者表示,欧洲各国由于牛奶生产实行“产量配额”制度,因此每个奶牛场的规模基本是固定的,产奶牛数量多数在100头以内,总量在200头以内,加上配套的现代化牛场设计和设备,这样的牛场工人实际上就只有牛场主一人或夫妇两人,工作效率很高。另外,对爱氏晨曦这个企业来说,奶农就是公司的一分子,在这种企业与奶农利益一致的机制激励下,在质量控制上奶农就会担负起比较多的责任。另外,国外牧场基本都有大片的天然草原,远离工业,人也少,空气和水源都相对比较有保证,乳牛患病率较低,这些也降低了饲养的成本。

  然而,中国普遍的情况是,一家农户的养牛量往往在十头以下,其单位养殖成本要高得多,产量也不太能有保证。之前有资料显示,雀巢在双城每天收购1000吨左右鲜奶,其实只有大约120吨来自于规模牧场,剩下的大部分都来自于个体奶农。而这些奶农他们一般养的奶牛数量都在10头以下,因此雀巢大约与9000家这样的农户签订了合约。

  此外,造成国产奶源价格高还有一个原因。据业内人士透露,有些地区鲜奶的收购是有价格控制的,像黑龙江很多地方的鲜奶收购价不能低于2 .94元/公斤,企业收购之后,加上检测、运输再制成奶粉,一吨国产奶粉售价大概在30000元左右,而目前进口奶粉的天津港(600717)到岸价格为22500元/吨。

  另外,有熟悉国外农业政策的专家对南都记者透露,像新西兰荷兰丹麦这种全世界主要的奶源产地,奶农们能享受到来自于政府的高额补贴,即使像现在欧洲经济不景的形势下,基于政治上的考量,这些补贴并未有多大的减少。LillieLi Valeur坦言,目前中国的奶牛养殖业的规模化程度还很低,这样导致的结果一方面是单位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也在奶农过多过于分散的情况下,无法溯源。

  国产奶粉产量少,价格高,很多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压力,只能转向进口原料奶粉。有不愿具名的企业负责人对南都记者透露,目前还保持少量收购鲜奶只是为了应付来自于政府方面的采购压力。

  然而,另一个问题出现了:由于乳品生产企业减少了收奶量,有些地区的奶农生计就出现问题,据了解,有些奶源基地的收奶站已经停止收奶,当地杀牛卖牛的现象开始抬头,这对本土奶源建设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3出路:大型牧场?

  乳业发达国家新西兰和荷兰的乳品发展经验,被视为国产乳品的未来之路。上述乳业大国的牧场都是位于远离工业污染的高远之地的几百亩天然草原,因为附近没有工业(欧盟对于牧场与最近的工业设施的距离有严格规定),人也少,因而空气和水源质量都能保证。

  不过,从规模上看,与国内大力兴建的千头、万头大型牧场不同。新西兰和荷兰乳品巨头签约的规模大概一家农户两三人,就能饲养一两百头奶牛,不过其管理已经实现机械化。从鲜奶的挤出,到鲜奶的批量运送、消毒、浓缩、喷雾、干燥而成奶粉,每一个环节都已经实现机械化,值得注意的是,因为集中,所以其中每个环节都能够按照新西兰和欧盟的标准严格把关,奶制品出产有非常严格的质量检测和监测标准。而且每个牧场都有编号严格与产品对应,假如有一批产品出现问题,通过编号就能追溯至该牧场,严重的话,该牧场上百头牛都必须处理掉。对于牧场主来说,出现质量问题的机会成本太大,因此通过这种机制的设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有效监管。

  前述乳业专家对南都记者表示,就国内企业目前的现状,除了少数几家企业,单靠企业本身的资源,建设大型的奶源基地,还是比较吃力。而且这不光是涉及到这个行业的事情,还涉及到对基层农业的调整及与企业生产环节的良好对接、统一化管理上。

  对企业来说,又要圈地,又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还有承担资金、市场以及环境等问题上可能带来的风险。因此急需政府给予大力的扶持,然而而就现阶段,政府对行业的扶持力度实际上还比较有限。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奶源建设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有充分的经验以及技术和数据的支撑,中国要想在短期达到这种水平不太可能。但就目前来看,大型牧场应该还是改善奶源质量,并最终提高本土企业竞争力的一条出路。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