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总裁徐浩明今年三次“乌龙指”理不清的光大证券乱象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八年总裁徐浩明今年三次“乌龙指”理不清的光大证券乱象

加入日期:2013-8-19 7:49:52

  理财周报记者 蔡俊 李晶/上海报道

  2013年的光大证券,已经引爆了不止一颗炸弹。

  从直投到投行,再到如今的自营,一次次风波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这家国企背景券商内部管理的诸多问题。

  直投:5年16项目仅上市1家

  光大证券旗下直投子公司光大资本成立于2008年11月7日,是国内券商行业较早获得直投业务的试点券商之一,然而运营四年多来,手中握有储备项目众多,上市数量仅有一家,其它多为业绩变脸公司。

  对于公司成立来的运作思路,光大资本总经理陈海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用了“谨慎”这个字眼,“公司层面分析认为整个中国经济增长已经逐步放缓,所以选择稳妥谨慎的方式进行有的放矢性的投资。”

  截至2012年底,光大资本共投资16个项目,累计投资总额为9.47亿元,如简单把注册资本20亿元作为直投额度,已投入近半。然而遗憾的是,这其中仅有华声股份(002670.SZ)一家上市,其余15家距离上市退出尚有一段路程要走,这其中就包括光大资本分两次投资的国泰君安证券,投资总额近2.8亿元。

  “光大直投成立多年,投的十几个项目只有一家上市,在业内的确不多见,这里当然有IPO暂停、退出渠道受阻的客观原因存在,但不可否认,他们在看项目的眼光上可能也存在一定问题。”沪上某券商直投业务副总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在仔细分析光大资本所投的项目之后,上述说法得到了一定印证。在所投的十余家项目中,有多家公司出现经营业绩下滑,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百力达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百力达太阳能”)。

  光大资本是2010年投的百力达太阳能,投资总额为9860万元,这是所投的16家公司中除去国泰君安证券之外投资额最大的一家公司,足以看出光大资本对其的看好程度。然而事与愿违,太阳能行业在2010年之后渐入寒冬,在光大资本投完后的第一年即2011年,百力达太阳能就亏损1.56亿元,且累计亏损已经超过公司净资产的10%。对于光大资本来说,做将近1亿元的计提减值准备或许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长期关注太阳能行业的一家PE投资总监对理财周报表示,太阳能行业景气度的顶峰是在2008年左右,2009年之后该行业的产能过剩迹象实际已经显露出来了,至于2010年之所以行业看起来还行,那纯粹是因为国家的四万亿投资“砸”出来的,而经过了行业集体盛宴之后,在行业寒冬的当下,包括券商直投在内的众多PE机构,都必须要面对为当初的不理智“埋单”的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作为光大资本目前为止唯一一家成功退出的投资案例——华声股份,也面临着上市首个年度净利润就出现下滑的尴尬。2012年华声股份实现净利润6555万元,同比下降1.10%。

  投行:成财务核查重点目标

  今年光大投行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造,在内部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具体措施包括大幅削减保代薪酬、取消津贴与补助,并且重新制定了业务考核以及绩效激励制度,对投行业务量和奖励标准进行了量化。部门架构上,资本市场部被提升为一级部门,其工作也提前到项目立项,并参与项目质量的把关、风险控制等内核工作。

  然而,大刀阔斧的改革却并未彻底改造弊端重重的光大投行。公司内部,投行部门启用了大量新人,虽然增强了活力,但新人的经验缺乏,以及部分老员工对改革的抵触在今年爆发,各类风波事件不断发酵。

  今年的财务审核抽查中,光大投行被抽中5家,仅次于国信证券。“被抽中这么多,与康达新材今年的处罚不无关系”,前述接近人士表示,“财务核查抽签时的系统把今年处罚的券商中签率提高,恰好光大和国信刚刚被罚,所以造成这个结果。”

  根据证监会网站信息,光大证券被监管层出示警示函,对康达新材的保荐代表人张曙华、王苏华采取了3个月不受理与行政许可有关文件。其中的缘由,是在企业发行期间,保代在已掌握企业一季度财务数据的情况下,未对当时经营业绩出现较大幅度下滑的事项在招股书中做出说明。

  然而,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天丰节能事件又暴露出光大投行团队现有的问题。

  今年4月底,证监会的稽查大队进驻天丰节能开展现场检查。在此过程中,企业表现出消极的合作态度,检查中发现公司存在虚增收入、关联交易频繁的事实,并且虚开联创节能283万元的发票。

  “光大风控做得还是挺细致的,毕竟熊国兵是风控体系中出来的,但出现这样的事情,说明风控体系中新人的经验并不到位”,前述接近人士表示。

  今年6月,证监会对光大证券下发《调查通知书》,起因就是天丰节能的项目。案情的最新进展是稽查部门已完成调查,后续工作将交由专职的行政处罚委员会委员审理,处罚决定将由处罚委员会发出。而稽查的结果,可能并非如外界所传天丰节能在业绩不达标的情况下虚假上市,而是公司财务数据均符合的情况下,虚增利润以达到“注水”目的。

  “如果真是这样,那处罚的力度将会降低。在投行圈内,注水业绩符合政策的项目屡见不鲜,监管层对处罚的尺度也以挤掉水分后的业绩为分水岭。像万福生科这样完全造假上市的公司是监管层不能容忍的,但业绩达标后注水,监管层的处罚力度会相对较轻”,前述接近人士表示,“但也不能因此说光大投行可以庆幸,作为一家以专业性为标准的投行,就要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对任何注入水分的做法,未来监管力度只会越来越严”。

  面对困境,光大投行内部继续整改步伐。具体的措施,包括启动投行部门的作业系统、修订操作指引、规范底稿留痕要求,质量控制也从控制为主专项现场实质性检查。目标是加强质量控制部门对整体项目的控制。

  然而,由于风控部门并不能带来收入,相反严格的控制反而会拖累项目进度,影响部分人员的利益分配。因此,光大投行的此次改造如履薄冰。

  同时,改造涉及到项目人员的再分配问题,即在项目组的人员选择上,将根据成员的个人能力评估适时地筛选。“这有点冒险,显然会继续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但基本问题,如绩效考核中的激励没有得到解决,人做久了也未必有动力继续干,还要小心风控,光大的薪资水平在行业内处于中下游”,前述接近人士认为。

  从合伙制到事业部

  “券商大多是国企,除了现金奖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外,很难找到其他方法”,一位券商董秘向记者感慨。

  今年以来,光大证券不断被风波牵连,从直投到投行,再到如今的自营,这家老牌券商的国企风格,诸如管理体制陈旧、激励手段有限不断被诟病。

  实际上,由于光大证券的薪资水平在行业内属于偏低水准,因此常在年底分红,或公司内部进行改革时,一些不满利益分配的员工跳出来向媒体爆料。

  “薪资问题很难解决,券商现在资本金发展新业务都不够,要给没产生实际效益的部门和员工高薪,不现实也不合理”,前述董秘表示。

  而在行业中,各家公司对此解决的途径只出现两种方式。其一,引入合伙制,其二,体制上进行事业部改造。

  所谓合伙制,即在一些部门进行扁平化管理,部门内部设立一个领导,日常的项目承包与运作都由该领导率领的团队负责,收益的绝大部分也由该团队分割。简而言之,公司对部门大胆放权,合伙制的部门更多地服务于个人而非整个企业。

  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战斗力,为公司短期内带来丰厚的利益。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合伙制强调个人能力而非团队间的资源共享,因此常导致各部门间待遇差别极大。

  “国信的投行实行过这种制度,结果是他们的投行业绩异军突起。但后来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搞合伙制时一些个人入股公司,这部分因牵扯到国有股问题对公司的上市进程造成影响,据说是都转让清除了;第二个就是风控,投行为争夺项目忽视了风控,导致后来业绩变脸的企业出现”,前述董秘表示。

  事实上,由于证券业历史上发生过多起信任危机,监管层对券商的风控的思路一直以“整体收紧,部分松绑”为主。但在灵活的合伙制面前,风控体系在人为面前常常能变相地忽视,因此,绝大多数券商对合伙制的态度往往避而远之。

  相比之下,事业部的体制成为越来越多券商选择的方向。

  所谓事业部,是指指以某个产品、地区或顾客为依据,将相关的研究开发、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结合成一个相对独立单位的组织结构形式。这种在国内银行采用的体系,在经营管理上有很强的自主性,实行独立核算,是一种分权式管理结构。

  “虽然激励性不如合伙制,但它已经在最大程度上给予部门灵活度”,前述董秘表示。

  目前,无论是民营背景的方正证券,还是国企氛围浓厚的申万,都已经完成了事业部的改造。据记者了解,国泰君安、东吴证券、中信建投等各家券商也纷纷完成或涉水该体制。

  “算是找到了一个好的方向,国企背景的银行采取事业部后,现在的发展领跑金融行业”前述董秘表示,“不过券商在执行事业部改革时还是挺纠结的,就是潜意识仍以风控为主,在调配最大灵活性时,既想激发能量短期做出业绩,但又不得防范风险的发生,取舍不易。”

编辑: 来源:理财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