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证券化 放松“自留”限制 _热点关注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 文章正文

信贷资产证券化 放松“自留”限制

加入日期:2014-1-5 14:05:25

  2013年最后一天,央行、银监会的一纸联合公告活跃了资产证券化市场—不仅调整了银行自持信贷证券化产品5%的计算方法,还对风险自留比例予以了放松。

  调整促增长

  根据“21号文”要求,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基础资产信用风险,该比例不得低于5%。具体规定包括:持有由其发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一定比例,该比例不得低于该单证券化产品全部发行规模的5%;持有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比例不得低于该档次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5%;若持有除最低档次之外的资产支持证券,各档次证券均应持有,且应以占各档次证券发行规模的相同比例持有。

  相较于以往的规定,21号文的最大看点在于降低了最低档次的自留比例。按照2012年5月《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要求:“信贷资产证券化各发起机构应持有由其发起的每一单资产证券化中的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一定比例,该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每一单全部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5%。”

  事实上,自2012年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以来,市场交易并不活跃,“盘活存量”的作用也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此背景下,资金期限不匹配的矛盾日渐突出。“过去一段时间,金融改革方面的进展很快,但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资金的长短期不匹配,主要体现出的矛盾是短钱多,长钱少,而如果用短钱为长钱融资,风险是很大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向新金融记者介绍说,“监管层很希望改变这种局面,并且改变迫在眉睫,信贷资产证券化恰恰可以通过对期限的管理,改变这种不匹配,盘活金融资产和资本市场。”

  不过,即使信贷资产证券化具备“盘活存量”的能力,如果没有制度放松,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也很难说。“不放松的话,可拿出来做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就会比较有限,不仅是整个比例方面,找到适合资产证券化的资产也会有限。”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刘煜辉表示。

  而在21号文的激励之下,业内普遍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2014年资产证券化将会稳步推进,适时加快。同时,伴随3000亿的新一轮资产证券化额度下发,在2014年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将迎来新的一轮增长。”平安证券分析师励雅敏表示。在该机构看来,放开基础资产限制、提升基础资产收益率是激发起行动力的另一有效途径;构建阶梯化的投资资金结构、引入并扩大非银投资者占比是途径之二;建立健全法律基础,并引入交易所交易机制是途径之三。

  另一方面,由于银行自持资产中高风险资产占比下降,按照对应的风险权重,资本消耗将有所降低,“节约资本”的效应或将在很大程度上调动银行发起设立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积极性。

  激发银行参与热情

  “现在对银行来说相当于一次‘松绑’,在这个过程中,可操作的余地变大了,无论是增加现金流还是调节自身的报表等等,更重要的是对资产未来的定价,会有一个明确的积极效应。”一位上市股份制银行支行负责人表示,“2013年,全球的银行业都开始适应新的监管规则,对商业银行自有资产的充足率、加权风险的配比以及存贷比等要求都是趋严的方向,而21号文中对持有最低档比例情况的变化,可以起到降低资本消耗的作用。”

  根据海通证券(600837,股吧)的测算,21号文对降低资本占用的具体表现为,目前银行最低自留5%次级端,次级端目前按12.5倍计入加权风险资产,相当于按原来62.5%计入,而新规定下,银行最低自留总量5%,各档次等比例持有,假定最低等级占比10%,其他等级按100%计入,总额0.5%次级按12.5倍计入,优先各级4.5%按100%计入,相当于按原来的10.75%,如果最低等级占比5%,则相当于7.63%,大幅降低了资本占用。

  除此之外,在政策放松的背景下,银行发起设立资产证券化产品还有以下三方面积极作用:一是平抑资金价格,如果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获得更多的资金,在对外放贷的时候,就会具备更大的资本量,而可提供的资金的量越大,对市场价格的利率平抑效应会更强,从整个社会来讲,对信贷资产整体价格的下降,存在一定好处;二是腾出有效资本,一定时间内,谁也不会拿一个几百万的小的信贷资产去做,基本都是大的资产包,这样一来,银行可以把未来几年贷款资金加速回笼,同时也把更多的资金需求交给市场,腾出有效的资本,为实体企业服务;三是提高盈利能力,如果通过该业务能闪转腾挪地把同业、类同业的资金转变成下一步盈利,对于提高银行的收益是有好处的,特别是上市股份制银行,融资渠道的拓宽和杠杆的增加,必然带动股东权益回报的增长,未来股价也会进一步拉升。

  如此看来,银行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参与热情已被触发,但在一定时间内,这种热情可能更多地体现在等级较高的优质资产方面。“商业银行在开始的时候总想以最好的面貌示人,就是做优质资产,因为是试探阶段。”林江表示,“但矛盾的是,既然是优质资产,本来偿债能力就很强,是否一定需要证券化。”

  言下之意,什么样的资产才是最需要进行证券化的。“可能是那些资产质量不太高,需要打折出售的,有人看好,有人看跌,具备投机因素,让投资渠道多元化,甚至把投资和投机对接起来,这才是真正的二级证券化市场。”林江坦言,“商业银行比较谨慎,步步为营占据主导心态,这有些无奈,未来需要逐步放开、推进。”

  由于银行自持资产中高风险资产占比下降,按照对应的风险权重,资本消耗将有所降低,‘节约资本’的效应或将在很大程度上调动银行发起设立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积极性。

编辑: 来源:新金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