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8·16”事件再反思:谁来为公众架起资本市场的防火墙?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光大证券“8·16”事件再反思:谁来为公众架起资本市场的防火墙?

加入日期:2014-2-19 23:32:33

  新华网北京2月19日电(记者赵晓辉、刘开雄)光大证券原策略投资部主管杨剑波一纸诉状将证监会告上法庭,这让看似尘埃落定的光大证券乌龙案再次回到公众的视野之中。越过内幕交易的争论,反思事件的成因更令人警醒:真正的隐患到底来自何处?谁来为公众架起资本市场的防火墙?

  证券交易制度是否存在漏洞?

  “光大证券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风险内控没有及时跟进,引发了这个乌龙事件。”杨剑波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从光大证券的角度反思了这次风险事件。但他仍认为,这种程序化交易是国际市场的主流,也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大势所在,而作为光大证券仅仅是在“走路时摔了个跟头”而已。

  杨剑波坦承,当天下单股票成交后第二天再让资金到账支付,以减少交易成本,这已经成为业内的常见做法。

  “在无需资金就可以交易的制度下,当年327国债事件中万国证券可以交易出上千亿元,今天的光大证券尽管才交易出72亿元,但交易出720亿元、7200亿元都是有可能的。”中山大学兼职研究员、曾任广发证券结算中心总经理的陈培雄说,这充分说明我国证券市场交易和结算规则存在重大隐患。

  不过,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说,交易所不负责验资验券,只提供交易平台,风险防范主要依靠证券公司,股票和资金的结算在结算公司,这也是国际上很多交易所的通行做法。

  杨剑波表示,这次光大证券出事的系统是一个“直报系统”,通常券商对风险的控制都集中在所谓的“柜台流程”,即通过该流程对提请的交易订单进行验资验券,但为了提高交易效率,“直报系统”直接跳过了“柜台流程”,将单子直接下入场内。

  一位证券公司清算部人士告诉记者,国际化的操作手法却出现“中国问题”--中国证券市场没有做市商制度。相比较世界上大部分证券交易所,我国证券交易系统很先进,速度快、效率高,但缺少了做市商的中间环节,发生错误之后没有纠错的空间。

  攻击交易所漏洞“分分钟”就能实现?

  记者采访了解到,各方针对交易所交易规则是否存在漏洞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有人不承认交易所交易规则存在漏洞,那么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试验,让会员券商中的任何一个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买入一亿手股票,这是完全可能的。如果券商随后不给钱,风险就发生了。”陈培雄说,这说明券商想要攻击交易所漏洞分分钟都能做到。

  对此,上述证券公司清算部人士认为,按照目前的交易制度,虽然券商没有钱买了股票,但股票仍然在结算公司,并没有真正划拨到券商账户。如果券商无能力付钱,股票将划至结算公司的清偿账户,变现后弥补对手方的亏空。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市场规模逐渐扩大的今天,如有人故意利用这一规则很容易带来不良影响。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胡俞越在“8·16”事件发生之后就提出质疑,如果本次事件主角不是一个受到证监会监管的上市证券公司,也不是一个错误的乌龙行为,而是一些恶意扰乱市场并试图从中谋利的非法投机集团的话,那么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财经评论员钟金生认为,光大证券暴露出交易所在交易的授信管理上存在问题。他认为,信用是金融的基石,券商享有的授信额度应该与券商的实际资产形成一定的比例。

  交易所是否应该承担责任?

  分析人士认为,光大证券内部风险失控是乌龙单的主要原因,但导致“惊魂三分钟”的根源在于没有任何的防范机制为市场交易秩序保驾护航。“今天是误打误撞的光大证券,明天可能就是一小撮有意浑水摸鱼的投机集团,对市场的危害难以想像。交易所作为公共平台,应该担负起为公众防范风险的责任。”陈培雄说。

  回顾“8·16”事件发生始末,在巨额错单发生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做出“上交所系统运行正常”的声明。在随后的微博发布会上,上交所总结称:“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意指需要市场参与各方各司其职,避免越位和缺位。

  事实上,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追求交易效率的创新机制不断发展,错单事件难以完全杜绝,交易所层面的制度和应对就尤为重要。业内人士认为,从光大证券乌龙事件中,要吸取教训的绝不仅仅是光大证券。交易所需要承担起应该承担的公共责任,重新审视自身的公共防火墙是否出了问题,这些防火墙的管理是否出了问题。

  作者:赵晓辉 刘开雄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编辑: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