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8日电(记者叶健)在很多网民的心目中,知乎是一个长知识的去处。一群专业人士难得地汇集在一起,各自抛出最想问的问题,也能写下最擅长的回答。问答之间,一个富有魅力的社群诞生了。创业近4年,知乎用户从200人增长至800万人。知乎为什么会有趣,它还能有趣多久?知乎001号员工周源给出自己的回答。
记者:你们当初做知乎的目的是什么?
周源:自2010年社交网络兴起后,人们接触的信息量比以前要大很多,而且会一直扩大下去。但是,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其实下降了。
知乎在做的,一方面,它把你和感兴趣的信息连接起来。另一方面,随着知乎上问题的积淀,你已经关注的东西,还能给你带过来更多更有效的信息,从而让信息更美好地流动。
记者:现在的知乎是按构想慢慢实现的,还是边走边看边改出来的?
周源:到目前为止,我们有一个做事的方法论:在往前走的时候,你要回头想一想,为什么要出发,也就是“初心”。
创办知乎之前,我们希望做出一种产品,帮助大家组织和分享知识经验。大家有问题,可以来这里提问,整个社区能帮着找到能够回答的人。同时,这些内容可以沉淀下来—这就是知乎的想法。三年来,这个想法一直没有变过。
记者:有人说知乎是互联网企业中的“另类”,你认同吗?
周源:是的。知乎诞生时,很多人觉得别搞了,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偏向“贪嗔痴”,喜欢八卦和灌水,做得阳春白雪有风险。但是,我们看“知友”(知乎用户)的实际行动,是他们定义了知乎,是他们定义了“认真友善专业”的风格。
随着社区的扩大,确实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灌水现象开始增加。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我的一个启发是,没有街道能靠警察就能维持秩序,主要还是看居民形成的共识。
所以,我们不单单通过管理规范和算法来维护知乎,还要发动全体用户,把没有价值的内容,降低到用户感受不到的程度。很早开始,知乎上就有一群“公共编辑志愿者”,他们会将提问和回答修改得更为规范和精致。
记者:在创业中,知乎犯过什么错误吗?
周源:如果没有站到用户角度去考虑,基本上想法都是错的。做社区很容易想当然,所以我们时刻提醒自己,要回到用户的视角上去。
大概在2011年年底时,知乎上开始出现不同领域的内容,用户用起来肯定是不方便的。于是我们就做了一个领域划分,划分为互联网、音乐、体育等板块。但上线之后,发现这个功能并不受欢迎。用户不是这样用知乎的,内容可以归到某个领域,但人很难归类。每个人都有多元化的需求,进行格式化分类以后,用户会觉得难受。后来,我们就取消了这个功能。
记者:如果让你形容知乎,你会怎么说?
周源:知乎就像成年版的Qzone(QQ空间)。他们在沟通时,是通过知识、见解来交流。不光是回答问题,表达的同时也让别人更好地了解我。
现在主流社交平台都是大号,你在微博上看的还是他们。但生活其实是多元的,真正的通才和全才很少。知乎提供了一个机会,把你知道的事情向其他人展示。否则别人怎么会知道,在这个领域你更专业呢?
还有,知乎上的人,都对世界有好奇心。
记者:对于未来,你和知乎有什么计划吗?
周源:互联网有一个特点,不要过于拘泥于太过遥远的东西,用户的使用场景和产品会发生变化的。两年的目标没有用,两个月的情况都在变化。所以,我们只专注于当前的用户需求。
一个互联网公司很难活上十年,前面的技术在不断突破、不断演化,会带动商业新陈代谢变得飞快。你的产品对用户有用,就可以不断进化。如果对用户没用,自然就被淘汰了。
作者:叶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