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回暖股东反悔融创中国无缘收购佳兆业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楼市回暖股东反悔融创中国无缘收购佳兆业

加入日期:2015-5-29 4:33:54

  ⊙记者 朱楠 ○编辑 孙放

  停牌13天后,融创中国正式宣布终止收购佳兆业。5月28日早8点,融创中国公告终止要约收购协议。这意味着,历时三个多月,经过111天的跌宕曲折,“收购狂人”孙宏斌在错失绿城后又再次无缘佳兆业。

  与收购绿城失败几乎如出一辙,佳兆业大股东因楼市回暖而最终反悔成为孙宏斌折戟的直接原因。不过,收购协议虽已明确终止,佳兆业与融创间的纠葛也许还未结束,矛盾的焦点或许将集中在上海四个项目的最终归属上。横在佳兆业面前的,依旧是如大山般沉重的债务危机,融创退出后,佳兆业将如何解困尚不得而知。唯一确定的是,只有旗下项目解锁开售,佳兆业的危机才能真正解除。而这一点,恰恰是最无法预知的。

  好合好散 23亿港元预付款将全退

  融创中国在公告中,将终止要约收购的原因归结为“尚有若干先决条件仍未达成”。公告显示,卖方、要约方(融创子公司)、保证人和融创于1月30日订立《股份买卖协议》,据此,要约方同意有条件向卖方收购佳兆业已发行股本中合共25.29亿股股份。截至5月28日,要约方缴付总额共23.25亿港元的首批预付款及第二批预付款。

  而此时,协议所设定的相关先决条件(包括佳兆业债务违约已通过债权人同意或豁免;部分或全部现有债务已进行重组;所有现有纠纷、法院申请通过和解及其他方式解决等)尚有部分仍未达成。融创方面由此表示,董事会和卖方谨慎考虑后,决定不继续进行此次交易,即时终止《股份买卖协议》。

  与此前市场猜测不同的是,融创终止收购后,已给付的23.25亿港元并没有打水漂。根据公告披露的《终止协议》,佳兆业须于5月29日前将总数11.625亿港元的款项,即预付款的一半,退还给融创,而剩余款向则须在12月28日前,连同利息一并全数退还。

  值得一提的是,佳兆业的控制人郭英成,已经以“主要义务人的身份”就佳兆业在《终止协议》中的退款义务提供个人担保,并就此承担“全责”。

  虽然双方的股权交易以终止告终,但融创与佳兆业之间的纠葛并未结束。在提出收购佳兆业之前,融创曾选择率先收购其位于上海的四个项目,以此来巩固在华东的版图。但随后却面临巨大障碍——四个项目都已因佳兆业的融资方通过法律途径追讨债务而导致项目公司的银行存款被冻结。这意味着,融创收购佳兆业上海四个项目的条件也尚未完全满足。

  在融创昨天的最新公告中,也并未提及上海四项目的最终归属,引起市场关注。有佳兆业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佳兆业上海公司仍然存续,且人员编制也未缩减,从公司内部的态度来看,四项目仍然归属佳兆业。因为融创对上海四项目的收购属于《股份买卖协议》的一部分,因此在该人士看来,如今买卖协议的终止也意味着上述项目出让的终止。

  一面债务如山 一面楼市转暖

  在“白武士”融创退出后,佳兆业将何去何从,仍是未解之谜。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得消息是,5月初,重新回归佳兆业的郭英成与境外债权人代表曾有过一次面议,明确透露其将提供一个更好的债务重组方案。不过在融创收购终止前,郭英成的后备方案不会公布。该人士透露,郭英成的方案更多地从债权人的角度出发,给出的条件更加优厚,因此颇得境内外债券人的认可。

  无论郭的方案是什么,佳兆业眼前的资金压力不小。不仅要偿还23.25亿港元的预付款,高达650亿元的巨额负债更是必须面对的难题。自2014年底深圳项目房源被锁以来,佳兆业现金流近乎枯竭,据之前公告,截至3月2日,佳兆业的现金结余只有19亿元,后来虽有第二大股东生命人寿及时输血,但相对巨额债务只是杯水车薪。

  结合各方面市场消息,郭英成在回归后已开展多项自救,包括加快销售、转让其他公司股权等。据了解,佳兆业在长沙、成都等地的项目销售回暖,株洲的项目尾盘进行了零首付、降价等促销活动。上个月郭氏家族主动将富昌融资公司结业,并以9280万港元的低价卖掉香港豪宅。港交所数据还显示,近期郭氏家族旗下的富昌证券集中出售达力集团股票,套现资金的意图明显。

  从这一切可以看出,佳兆业要在5月29日前归还融创的一半预付款,应是胸有成竹。但真正能解决佳兆业危机的,还得看公司旗下深圳项目何时恢复正常销售。目前,佳兆业深圳多个被锁项目虽然仍处于司法查封状态,但深圳楼市已迅速升温,这些被锁项目一旦解封,将为佳兆业带来大量现金回流。“自认为卖亏了”,深圳楼市的回暖或许也是郭氏反悔,解除与融创协议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是房地产市场在好转,另一方面是郭的各种举动让大家觉得公司有转机。”佳兆业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近期公司运营明显节奏加快,员工对公司的信心也在提升。据该人士透露,目前尚未有新的“白武士”出现的迹象,包括生命人寿也未透露出接盘打算。来源上海证券报)

编辑: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