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如下:
一、生猪产能逐渐恢复。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新建投产1.25万个养猪场,复养1.34万个空栏的规模养猪场,总量超过2万个。非瘟疫情之后,因猪肉价格居高不下,养猪收益可观,吸引了其他行业的大佬们跨界养猪,包括阿里云、京东等互联网大佬,也有房地产的万科、万达和恒大等地产企业。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1400家经营范围同时包含“猪”和“房地产”,且身兼“房地产”和“养猪”双重角色的企业,大多实力雄厚。其中,六成以上的企业成立于近5年。
二、官方预计明年上半年生猪产能就可完全恢复正常。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魏宏阳表示:“预计明年上半年生猪产能就可完全恢复正常,按照6个月的育肥周期,明年下半年,生猪出栏有可能达到正常年份的水平。”
三、2021年全年猪价呈现前高后低。年底前是猪肉消费的旺季,以猪肉为原料加工的腊味产品如腊肠、腊肉等预计会继续增加,猪肉需求总量将会继续保持增加。在生猪产能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生猪价格会逐渐回归到正常水平。
四、2021年仍是高盈利时期。多个行业内专家预计2021年全年生猪平均价大概在10-11.5元/斤。在此轮超级猪周期之前,我国猪价长期在10元/公斤至20元/公斤之间徘徊,20-23元/公斤的猪价,仍然为此前猪周期高峰时期水平。
按照惯例,重大节日来临前若猪肉价格过高,国家基本都会投放储备冻肉平抑价格。这不,短短1周时间5万吨储备冻肉2次投放完毕,但猪价并未如期下跌反而出现了上文提及的大范围涨价,这种“意外”行情如何产生?那么猪价的本轮上涨能否“跨年”?
5大因素导致猪价突然“暴涨”
1、储备肉投放释放了“缺猪”信号:12月国家分别在17、24日共投放5万吨储备冻肉,同时计划在30日继续投放2万吨。按理说,储备肉的投放会令猪价稳定甚至下跌,但这次并未在市场是激起水花。有人开玩笑说,这点肉还不够国人半天吃的量。足以说说明,年底猪肉需求旺盛阶段,市场上的生猪供应仍趋紧。特别是大体重生猪货源较为稀缺。
2、屠企“抢猪大战”一触即发:年前屠宰企业备货需求强劲,采购意愿较强。相反,年底养殖户出栏意愿不强,基本都保持挺价惜售态度,所以屠企被迫提价收购。更何况大体重生猪价格比标猪要高,而屠企对大猪采购意愿较强,所以导致了近期的猪价大幅上涨。
3、年前猪肉消费更上一层楼:春节前的猪肉消费增长是情理之中的,虽然猪价有时候会出现“逢节必跌”的现象,但今年供应明年不足,马上临近元旦,春节两个重要的节日,消费需求剧增,就会导致季节性的价格波动,从而加剧市场走高的趋势。
4、官方 “默认”节前猪价上涨:近日,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表示,预计元旦春节期间猪肉供应量比上年同期明显增加,猪肉价格在春节前受需要拉动,可能小幅震荡上升,春节后企稳回落。有了官方对猪价上涨的肯定,势必会继续刺激养殖户挺价。
5、进口冻肉频繁出事:近期我国进口冷冻产品被频繁查出含有新冠病毒,导致进口肉减少以及市场对进口冻品消费的抵触。根据海关总署公布,11月进口猪肉数量为33万吨,虽然对比去年同期增长39.4%,但在目前消费不断增加的局面下,进口猪肉并没有水涨船高,这也说明进口猪肉受到了比较明显的影响。
此轮猪价上涨能够持续多久?
夏晨丰老师在最新一期的生猪预警周报汇总分析:供给端,北方地区部分屠企虽然处于亏损,但是由于目前市场生猪供给整体仍较为紧张,屠企采购难度仍存。需求端来看,目前消费旺季下给猪价带来较好支撑,未来需求仍有继续增长的可能。高需求下,大体重肥猪供给紧缺,养殖户出栏积极性一般,预计未来一周猪价将呈震荡上涨态势。
就如夏老师所言,在年前消费增长以及供应阶段性趋紧的情况,短期内猪价还是有上涨空间。但还要谨防下面的2个危险信号:
1、加码储备肉投放:虽然目前几万吨的储备猪肉尚未对生猪市场造成明显影响,但如果国家加大投放力度,势必会造成猪价的企稳甚至回落。主要是会令养殖户产生心理上的松动,若出现集中抛售的情况,猪价自然会有下跌现象。
2、天气因素:近期冷空气再度来袭,降雨降雪天气将会造成生猪调运受阻。虽然,屠企采购难度增加的情况下会被迫提高收购价,但养殖户还可能面临卖不出去猪的问题,届时会出现区域性降价抛售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