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1-12-13 13:58:05讯:
事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 月8 日至10 日在北京举行,在新能源方面,会议提出: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
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评论:
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当下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要达到2035 年人均GDP 为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能源保障是必须的,关键要做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将我国煤炭消费占比和世界平均水平以及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我国煤炭消费占比明显偏重。2020 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49.8 亿吨标准煤中,煤炭占比达56.8%,而世界平均水平是27.2%,OECD 国家仅为12.6%;OECD 国家天然气消费占比高达29%,我国仅为8.4%。在2030 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25%左右的前提下,我们预计煤炭消费仍然占45%,天然气占比提升至13%,石油为17%。这意味着十年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将增长86%,年均增长6.4%。从我国发电量结构方面看,预计到2030 年,火电仍占比60%,风电+光伏发电占比达到21%,水电占比12.3%,核电占比6.1%。相较于2020 年的发电结构,预计到2030 年,火电占比下降7.8 个百分点,风电+光伏提升11.5 个百分点,水电下降5.5 个百分点,核电提高1.3 个百分点。
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1)2021 年9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提出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对超额完成激励性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地区,超出最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消纳量不纳入该地区年度和五年规划当期能源消费总量考核。而此次经济会议放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提出新增可再生能源均不纳入总量控制。(2)原料用能不纳入总量控制:所谓原料用能,主要适用于煤化工、石油化工等产业领域。比如,煤在制成塑料、化肥,石油在制成橡胶、纤维等的过程中,虽然消耗了一部分能源产品作为燃料,但是也有一部分能源产品是作为工业产品的原材料,后者即原料用能,即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产品不作为燃料、动力使用,而作为生产产品的原料、材料使用。
作为原料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并没有被“烧掉”,而是转化为了其他产品,带来的碳排放较少,如果把它视作“燃烧”来计算碳排放,是有失公平的。该规定减轻了使用化石燃料作为原料的企业的碳排放压力。
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我国制造业万元产值能耗强度约是服务业的4 倍左右,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和化工五大产业能耗占到制造业总能耗的80%以上。2015 年,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能耗“双控”政策。2021 年9 月的双控方案,提出将能耗强度降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约束性指标。此次工作经济会议,首次提出创造条件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量“双控”转变。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结构中,煤电、钢铁、水泥三个行业占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6 成左右,煤炭发电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比最高,达35%左右,其次为钢铁行业, 占比15%左右,第三位是水泥行业,占比10%以上。2020 年我国生产了全球一半左右的粗钢和水泥,由于我国的客观现状,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使得我国对于钢铁和水泥的需求巨大且是客观存在的,并仍会持续一段时间。煤电方面,通过“绿”煤、节煤、替煤等手段建立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机制,降低煤炭发电的二氧化碳排放。
投资建议:实现双碳目标,重点在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力发展新能源,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的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协调建设特高压电力输送通道,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此次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利好新能源板块短期、中期及长期发展,我们仍坚定看好光伏、风电、储能板块投资机会。建议关注1)受益于硅料价格回落的一体化组件企业盈利修复逻辑:晶澳科技、隆基股份、天合光能;2)延续出口并叠加储能及快速关断概念的逆变器环节: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固德威、德业股份;3)格局稳定向好的辅材环节:福斯特、福莱特等。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新能源装机不及预期、海外疫情持续延续。
(文章来源:华创证券)